(相關資料圖)
從筑堤圍墾、散亂撂荒的養殖池塘,到飛鳥蹁躚、千畝稻浪的綠色糧倉,從土地出讓金競價轉為競生態投入。8月17日,記者獲悉,近日,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公布了首批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蘇州市吳中區探索養殖池塘變糧倉綠色水稻興產業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太倉市全國首創產業用地“競生態投入”配置模式成功入選。
在吳中區太湖生態島金庭鎮南部,消夏灣三面環山,南臨太湖,自然稟賦良好,包含有山水林田湖草等多種生態要素,山上為經濟林,沿太湖邊為萬畝良田,周邊村莊密集,匯水區面積約18平方公里。這里曾是太湖大閘蟹重要的養殖基地。自上世紀80年代太湖實施封湖禁漁制度起,消夏灣開啟了圍網養殖時代。水產養殖產生的尾水,連同山上果樹茶樹、周邊村莊和糧田產生的農村生產生活面源污染物,隨地表徑流直接進入消夏江,最后匯入太湖。
2018年以來,隨著太湖圍網養殖全面退出歷史,金庭鎮將原有蟹塘騰退整治成高標準農田,發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和農業觀光旅游,清退了消夏灣外圩5000畝養殖蟹塘,完成3000畝土地復墾占補平衡。2020年,消夏灣因地制宜,實施濕地生態安全緩沖區項目?!吧剿痔锖萆骋惑w化保護”系統性治理,對污染物進行消納凈化。
如今,蟹塘變身稻田。2600畝稻田采用北斗定位、5G傳輸等現代化技術,探索無人化種植、兩無化種植等新模式,推動“生態+新農業”,在產品價值上提質增效,在產業結構上提檔升級。后續金庭鎮還將逐步打造萬畝生態良田、縹緲有機經濟林、南灣濕地水街、湖灣濕地帶等生態新景點,吸引來島游客駐足,將消夏灣打造成生態灣區,以建設“減法”換生態效益“加法”。
近年來,太倉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優化工業用地“標準地+雙信地+定制地”供應服務模式,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要素支撐體系,采用“出讓+生態”的方式,創新“限地價競生態投入”供地新模式,探索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
限地價競生態投入,原來是指在土地出讓競價階段超過終止價格時,系統不再接受競買人報價,土地出讓金競價結束,轉為競生態投入,以生態投入所報價格最高的報價者為地塊競得人。競得人在土地開發建設及項目運營管理之外,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與出讓地塊所在地人民政府商議生態投入方案,積極參與方案制定與落實,確保生態投入資金??顚S?。
今年上半年,中新智地(蘇州太倉)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成功競得全國首宗限地價競生態投入的工業用地。本次出讓地塊按照投資發展監管協議要求,用于建設產業社區項目,項目總投資6.3億元,畝均投資強度大于600萬元,畝均年稅收大于100萬元,入駐項目需為新能源、醫療健康、航空航天等太倉市重點項目。
比拼“含綠量”,不僅發揮社會資本積極性,也推動了生態產品價值有效轉化。蘇州將持續把“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發展勝勢,堅持把高質量體現到生態高價值上,全面扮靚生態顏值。
(《零距離》記者/胡艷 通訊員/蘇環軒 編輯/國正)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