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也是江陰市迎來的第三個“生態日”。這三年來,藍天白云成為江陰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綠水青山成為扮靚城市的生態底色,江陰正用一層層生態色彩的疊加,繪制出城市綠色發展的生動畫卷,交出生態文明建設高分答卷。
2021年,江陰召開全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動員大會,提出“一年一個樣、三年一掃光”的總目標,確保用三年時間,真正實現治污設施短板、督查交辦問題、環境信訪積案一掃光。從2021年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到2022年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再到2023年成為全省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縣域示范唯一試點,江陰用一個個生動的范例印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奮力描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相關資料圖)
向綠而生、逐綠而行
藍天增“氣質”,碧水扮“顏值”。
江陰環境質量的不斷改善,老百姓的感觸最深。每天早上,市民朱香妹都會到家附近的運河公園休閑、散步,“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座花園城市,推窗就能見景,出門就能見綠,老百姓的幸福感太強了。”
一直以來,江陰秉持綠色發展大主題,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向綠而生、逐綠而行的自覺已融入這座城市的發展血脈。目前,江陰全市PM2.5濃度降至30.7微克每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為84%,二項指標均首次好于全省平均。江陰也是全省54個縣市中,唯一連續2年(2022、2023)PM2.5、優良天數比率改善幅度都進入全省前10的地區。今年,江陰以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縣域示范建設為契機,推進24項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項目、27項水環境治理項目、19類大氣治理項目、34項“無廢城市”建設項目,總投資約180億元,目前34項已完工投運,這樣“大手筆”的環境基礎設施投入,為江陰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奠定了扎實基礎。
“近年來,江陰市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多措并舉、久久為功,實施了一系列強有力的環境治理修復舉措,空氣質量逐年改善,2023年達歷史最好水平。”江陰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科長繆國軍說,江陰空氣質量的大幅改善,與全市上下注重源頭管控、加強綜合治理密不可分,“我們將治理進程與績效分級、污染防治專項引導資金申報掛鉤,強化工業源污染治理,與此同時,推動健全區域應急聯動機制,綜合開展揚塵污染和面源治理,聚焦污染物排放,梳理核定管控清單,精準落實應急管控措施,守住了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為建設美麗江陰、濱江花園城市打造了綠色本底。”繆國軍表示,接下來,市大氣辦成員單位將通力協作,深入推進重點行業治理、清潔原料替代、工地碼頭揚塵管控和“微環境”整治,為全力打造“生態治理縣域示范”擦亮“藍色底圖”。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近幾年來,坐擁35公里長江深水岸線的江陰在“禁與放、治與建、進與退”之間,找到了還母親河以“微笑”的“答案”,也交出了優異“答卷”。
長江江陰段生產性岸線占比從2012年的72%降至目前的48%,國省考斷面優III比例從2019年的77.8%,提升至2022年的100%,今年至7月,18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保持100%,長江三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率100%,入江支流全部達到或優于III類。
“我們建立起全流域河道水環境質量綜合考核機制,實施上下游、左右岸水陸同治,構建了多部門、跨界河道協同治理格局,整治長江、太湖入河排污口1907個,完成189條美麗示范河湖建設和69條新一輪河道環境綜合整治任務。與此同時,運用水污染物平衡核算管理,聚焦源頭治理,持續推進排水單元雨污分流改造,完成濱江二廠和西利污水廠等工程建設,污水處理能力提升到88.15萬噸/日,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達到92%以上。”江陰生態環境局水科副科長李堅表示。
協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提升城市顏值,除了做好水氣治理,協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招。
江陰市秦望山工業固廢綜合處置項目(二期)于今年應運而生。“一般固廢填埋場主要針對不能被綜合利用,也不能被焚燒的一般工業固廢。在填埋場下面有防滲工藝,采用了兩層HDPE土工膜,中間復合一層GCL襯墊。”江陰錦繡江南環境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蔡峰表示,江陰市秦望山二期項目進一步提升了產業園區的固危廢處理能力。近年來,江陰在全省率先試點推行小微企業危廢集中收集處置工作,固危廢處置能力提升至2022年的278萬噸/年。
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提出,要對照“聚焦美麗江蘇建設”,以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縣域示范為契機,堅決落實雙碳戰略,持續強化污防攻堅,深入打好長江系統保護修復攻堅戰,確保長江江陰段生態環境實現根本性好轉,持續打造長江生態安全示范區。下一步,江陰將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基礎支撐能力,推動污染防治再深入,環境質量再提升,奮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陰。
(來源:江陰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張泉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