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不斷深入,怎樣平衡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成為各地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
作為江蘇省連云港市重要的生態屏障之一,南云臺林場森林覆蓋率已達96.4%。不僅如此,林區現有古樹220余棵,占全市古樹名木總量的60%。近年來,擁有富饒綠色資源的南云臺林場,努力增強綠色發展基因,為綠色充“植”,讓綠色升“值”,尋找助力“兩山”理念轉化的實踐路徑,讓綠色本底釋放出更多生態紅利。
路為樹讓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豐富林區樹種成核心目標
7月初,連接孔雀溝、花果山兩個景區的龍馬路建成通車。由龍馬路車行兩大景區不過十來分鐘的時間。除了便捷,行走在這條路上,路邊高大的水杉林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幽靜與古樸。
此前,龍馬路的建設規劃需要占用這片水杉林,為了保護這些60多年的老樹,龍馬路在建設的時候改了規劃。
路為樹讓了道,才有了今天的這份悠然。這樣的“讓”在南云臺林場是極平常的。早在修建孔雀溝至漁灣的寶漁路時,最早的方案“遇”上了兩棵麻栗樹。“這兩棵樹都五六十年了,樹干有70多厘米粗,挪走對它們很不利啊。”景區施工負責人說。最后,方案改了,樹留了下來。
事實上,保護林木本就是這里的日常。今年56歲的胡明忠從父親手中接過保護東磊林區的職責,作為林場副場長,他每天都要步行巡山三四公里,守護這里的各類林木。
南云臺林場有220余棵古樹,其中170棵在東磊林場,責任重大。
“古樹長在石頭邊上,根系都風化了。要不是及時發現給裝了支架,估計這會兒已經倒了。”跟隨胡明忠在東磊巡場,在一株樹齡800多年的樸樹前,他圍著轉了好幾圈,又伸手試了試鋼管支架的穩定性,仿佛是來探望熟悉的老伙計。
除了保護好現有的林木,近年來,林場也在根據大花果山景區的發展規劃,以豐富林區樹種、美化景區環境為核心目標,進一步擴增量。在2023年的春季造林計劃中,萬年山花海提升工程、“一環五線”車行道路景觀、悟空大道沿線景觀提升工程等都是重點。根據計劃,全部工程完成后,將新增各類苗木4萬多株。
向綠色要效益
妙手寫好“山林文章”
眼下,作為連云港市城區中心山地森林集中分布區、國家級重點生態公益林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云臺林場先后獲得全國十佳林場、國家級森林康養林場等榮譽稱號。
坐擁如此富饒的綠色寶庫,怎樣向綠色要效益,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改變發生在2020年。
林場上下決定,要在傳統茶產業之外,開發出新的產品。
云霧茶一直都是南云臺林場的主打產品。林場目前有集體茶園1000畝,按照每畝產茶30斤來計算,一年的產量達3萬斤左右,年收入幾百萬元。
之所以能賣出高價來,大家看中的就是這里的好山、好水、好生態。南云臺林場立足實際,積極調整工作思路,“念好山字經,做活林文章”,大力發展靈芝、橡子酒、山茶油等生態旅游特色產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據統計,2022年,林場實現經濟綜合收入2200萬元,其中林下經濟產業收入870萬元。
打好生態牌
森林資源轉化成市場紅利
孔雀溝景區是南云臺林場重點打造的以自然景觀為特色的生態景區。在進行了為期一年多的綜合提升工程后,景區不僅功能更全、形象更新,還增添了夜游功能,精心打造了以孔雀為主題的夜景大秀。
“一到周末,門前停車場停得滿滿當當。”景區負責人劉鑫介紹,舒適的旅游環境、新穎的旅游業態為景區帶來了更多綜合性收入。
打好生態牌已成為南云臺林場發展中解題、破題的關鍵。孔雀溝茶場負責人王習國是個“林三代”。大學畢業后,他回到林場,從事茶葉生產和銷售工作。如今,他更是將靈芝、橡子酒、山茶油的生產銷售工作一肩挑起。“最近我們跑了南通、無錫、常州這些地方,準備在每個城市設一個銷售處。”王習國說,之所以這么順利,關鍵在于市場認可這里的生態環境。
“除了銷售產品,我們還通過旅游團隊等形式,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到這里的生態環境,認可我們的林下產品。”王習國說,以生態為核心要素,疊加茶產業、旅游產業等。下一步,林場計劃打造茶博園,形成一個集林下產品加工、銷售和非遺展示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體系。
在孔雀溝與花果山之間,一條在林間澗溝蜿蜒的九龍木棧道已成為不少游客休閑避暑的打卡地,走進其間如世外桃源般靜謐。景區負責人劉鑫介紹,在發展森林旅游的同時,康養產業也提上了日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部門多次來這里勘察,為下一步在這里發展森林民宿、森林康養作準備。”看著眼前已成規模的翠綠山林,劉鑫驕傲地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