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能人可以帶動一個產業,也可以帶富一方群眾。一直以來,江蘇徐州注重人才培養,大力支持返鄉人才創業,并通過“返鄉能人”帶動更多人走上致富道路。
能人“歸巢”鄉村變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能人返鄉,興村有道。在江蘇徐州邳州市港上鎮十房村新建的輕鋼龍骨加工廠——江蘇省潤港金屬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黨支部書記杜學富正在車間里仔細地檢查著剛剛生產出來的輕鋼龍骨,滿意地點點頭。
今年58歲的杜學富是港上鎮能人返鄉創業的一個典型。2019年年底,在外地興辦企業的杜學富,受鎮黨委、政府的邀請回鄉創業,擔任十房村黨支部書記。
杜學富領著記者參觀生產車間,他指著生產線說:“這些生產線都是全自動的,原材料進去,無需人工,輕鋼龍骨就壓軋好了,質量經得起考驗。如果一切順利,預計年產值在3500萬元左右,可年均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80萬元。”
不大的輕鋼龍骨加工廠點燃了十房村產業發展的新希望。杜學富表示,做強村集體產業,帶領村民致富,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返鄉能人,致富有望。
在運河街道后馬莊村西瓜種植大棚里,記者見到了正在瓜田里查看西瓜長勢的王新保。
過去,王新保在上海務工。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西瓜種植,他便用兩年的時間學習。2011年,王新保開始自己種植。“大棚西瓜種植主要靠打理,授粉、除草、掐尖打杈……每天都要盯著,只有用心管理才能結出好瓜。”靠著西瓜種植,王新保實現了增收致富。
幾年間,王新保先后在上海、鹽城種植西瓜。去年年初,王新保在村里的動員下,回到家鄉試種西瓜。他種植的西瓜采用綠色、無公害的管理方法,口感清甜、多汁爽口,受到消費者喜愛。
“去年一畝地收入8000多元,今年西瓜行情好,預計一畝地收入過萬元。”王新保說。
后馬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永說:“我們跟他共同合作,流轉了一部分土地,初次種了40畝西瓜。去年,我們村集體收入達到20萬元,帶動30多名村民務工。”
近年來,邳州一直在能人返鄉創業上求突破。成立流動黨員綜合黨委,打造“銀杏家天下——黨旗引領·‘杏’繪邳州”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品牌,積極為返鄉能人搭建平臺,推動他們進入村“兩委”帶頭致富、帶民致富。目前,邳州市共有583名能人返鄉創業,其中有62名致富能人返鄉任職。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通過一個能人帶動一方發展。”邳州市委組織部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賈華亮表示,下一步,邳州市將以關鍵少數輻射帶動重要多數,推動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注入新血液和新動能。
做活“美麗產業”推進鄉村振興
8月14日,在新沂市時集鎮木槿花種植基地,繁花盛開,芬芳四溢。小小的木槿花不僅讓時集鎮秀色可餐,也讓美麗產業“槿”上添花。經過深度挖掘之后,木槿花搖身變成能吃能喝能護膚的產品,實現種、產、銷融合發展,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致富花”。
基地內,負責人黃金花正忙著查看花的長勢,指導工人采摘。出生于1965年的黃金花告訴記者,她1995年開始“花藝創業”,在宿遷市沭陽縣創辦蘇北第一家干花生產基地,產品曾獲江蘇省特色旅游產品,生產基地被列為全國大學生創業基地,并獲得兩項國家專利。
一次偶然的機會,黃金花發現一套主要成分是木槿花的化妝品竟然賣到3000多元。“別人能做我為什么不能做?”于是,黃金花多次外出考察,詳細了解木槿花的生長條件和種植技術。2018年11月,她決定返鄉創業,成立徐州木槿花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黃金花在時集鎮承包了200畝土地,栽下30萬株木槿花。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公司在時集鎮打造了2000畝木槿生態花園,并建成15000平方米加工車間,從事木槿花種植及系列產品開發。現有“木槿花茶”“木槿花餅”“生態飲用水”以及純天然的木槿花補水液、面膜、潔面乳、柔膚水等10個系列產品,線上線下同步推出,年產值達5000萬元。
“自己富不是富,帶動家鄉老百姓共同致富才是真的富,這也是我的夢想。”黃金花說。她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組織形式,引導村民發展特色木槿花種植,促進產業深加工發展,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
在黃金花的帶動下,周邊合作社農戶種植木槿花1200畝,帶動當地就業600多人。其個人先后被評為江蘇省婦聯“巾幗創業先鋒”、徐州市“先進工作者”、新沂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傳承非遺文化助力家鄉發展
“面塑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手工技巧和耐心,同時對色彩的搭配、事物的結構、藝術知識等都需要了解,才能做出好的作品……”8月14日下午,在睢寧縣姚集鎮陳井村陳井面塑工作室,劉振蘇正在悉心指導幾位村民制作面塑。櫥窗內,各式精美的面塑作品栩栩如生、妙趣盎然。
“我跟劉老師學面塑一年多了,一天能制作近20個面塑玩具,掙100多元。”村民潘修華一邊做著手中的面塑一邊對記者說。
2020年10月,在姚集鎮“三鄉工程”項目號召下,劉振蘇放棄在天津的高薪工作,帶著自己日趨成熟的面塑技藝回到家鄉,創辦了陳井面塑工作室。
“回鄉創業在傳承面塑非遺文化的同時,也帶動了部分陳井村村民就業,還為一些殘疾人提供了工作機會,我想以此為家鄉的發展盡一點微薄之力。”在劉振蘇的帶動下,陳井村已有150余人從事面塑制作,多為在家留守的婦女和老年人,能為他們帶來一個月2000多元的收入。
“我們的經營方式主要是雙線零售,即線上直播和線下景區、商場售賣相結合,效果非常好。”劉振蘇介紹,通過短視頻、開直播、做定制手辦,還同不少國外客戶線上接洽,生意越來越紅火,2022年銷售額突破100萬元。
除此之外,劉振蘇還舉辦300余場免費培訓班,讓更多人走近面塑、了解面塑、學習面塑、推廣面塑,通過面塑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姚集鎮政府的邀請下,劉振蘇在姚集鎮第二小學成立“面塑名師工作室”,把面塑課程入學校社團活動中,讓孩子們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
“今后我將繼續把面塑文化發揚光大,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劉振蘇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