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鞏留,一個在長江之畔,一個在天山腳下,相隔萬水千山。一根對口援疆的紅線,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讓兩地人民心連心。
如果說美麗的新疆伊犁河谷是西域戈壁灘中的一座綠島,那么鞏留縣一定是翩躚起舞于這座綠島密林深處最靈動的一只蝴蝶。
【資料圖】
隨著動感十足的音樂響起,鞏留蝶湖景區瞬間被燈光照亮,酷似蝴蝶狀的光束出現在景區中央。這里正在上演的是沉浸式夜游水景燈光秀《蝶舞天山》。今年,對口支援鞏留縣的張家港援疆工作組投資打造了“蝶湖夜經濟建設項目”,從美化亮化蝶湖景區“顏值”入手,同時開發景區夜游市場,借助夜游的深度體驗,加深了傳統旅游景區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鏈接。截至目前,該景區已吸引疆內外游客達40萬人次。
“我還是比較喜歡到當地比較具有人文氣息的地方來逛一下、走一下。”“這個燈好看,有家的感覺。”不少到訪游客紛紛感嘆。
夜市店家姬惠建說,我們這生意也特別好。每天基本上營業額在500- 600元,替本地的老百姓也高興,我們自己也特別高興。
2011年起,張家港市對口支援鞏留縣,張家港在公共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經驗,源源不斷地向鞏留輸出。2020年,全國首個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石榴籽書屋”在鞏留蝶湖公園建成開放。在援疆工作組的持續推動下,目前,鞏留全縣已建成102座石榴籽書屋,實現了村(社區)全覆蓋,圖書館建到“家門口”,24小時不打烊,讓“隨時隨地”“想讀就讀”成為可能。該項目在今年成功入圍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名單。
體育館里,鞏留縣歌舞團的演職人員正在進行日常排演。在援疆工作組的牽線下,去年,他們和張家港市錫劇藝術中心合作打造了音樂劇《蝶戀天山》 ,呈現出各民族和睦相處、團結互助、共同發展的畫面。該項目在今年成功入選由國家文旅部和國家民委聯合實施的“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邊疆行計劃。
此外,張家港援疆工作組還主導拍攝了援疆主題微電影—《云杉謠》,影片根據張家港市醫療援疆真實事例改編,講述神經外科專家徐志遠援疆行將結束之時,面對鞏留人民的內心期盼和妻女的深情等待,最終毅然決定再留任一屆。實際上,影片主人公“徐志遠”的靈感原型,正是來自于張家港援疆醫療隊的每一位醫生,他們用自己的真心與付出,換來新疆的變化與發展。
在鞏留縣人民醫院,浦利軍正在對患者進行第二次手術的術前檢查。因患老年性白內障,情況較為復雜,四處尋醫無果后,聽說縣醫院里來了位眼科專業的援疆醫生,他們就立刻來了醫院。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主任浦利軍說,這邊的患者白內障就是成熟度比較高,跟內地完全不一樣,所以說做手術的難度也比較高。我想盡快能夠在眼底治療方面幫扶一下,讓他們盡快提高技術水平。
與此同時,張家港援疆工作組將援疆資金的85%以上投入醫療、教育、就業等民生領域。在援疆資金的支持下,鞏留縣人民醫院由原來的12個臨床科室,逐步發展為現在的15個臨床科室,購進了一批先進設備,提升了醫院的診療能力。
硬件建設到位,“軟件”也同步跟上。張家港援疆工作組積極爭取援疆資金,幫鞏留縣打造了全疆一流的縣級公共服務中心,其中包括“三館三中心”,從此,結束了鞏留縣沒有博物館、規劃館、智慧圖書館的歷史。在政務服務中心辦事大廳窗口,從河北來鞏留辦投資注冊手續的劉先生,原本以為需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但沒想到來到辦事大廳后,相關流程簡潔明了,很快就辦完了手續。中電建市場人員劉先生說,一個小時不到,把我的所有問題全部解決了。
2020年以來,援疆工作組共計安排援疆資金2.5億元,實施對口支援項目60個(含跨年續建項目8個)。從長江畔到天山下,張家港與鞏留的情誼越結越深。江蘇援伊·張家港工作組組長、鞏留縣委副書記何劍說,把援疆作為神圣使命,把鞏留作為第二故鄉,當好鞏留人、辦好鞏留事、結好鞏留緣。與當地各族干部群眾同甘共苦、并肩奮斗,以報效祖國、建設邊疆的實際行動,把忠誠、奉獻和擔當鐫刻在鞏留大地上。 (來源:江蘇廣電蘇州中心站/耿昊東 郭彧 蘇州臺/王佳珍 照片/高明 編輯/俞思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