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為何能吸引近500家德企落戶
(資料圖)
成為久負盛名的“中國德企之鄉”
這固然與其良好的區位條件
交通條件和營商環境有關
同時也跟職業教育的特色化發展
密不可分
2001年,在中德領導人的見證下,太倉德資企業專業工人培訓中心在北京簽約建立,標志著中德職教合作進入了全新階段,也開啟了太倉雙元制教育的本土化之路。此時,對于正在省太中專就讀的兩名學生來說,命運的齒輪亦開始轉動。
“這上面是落料口。”“我得把它拆解開再看一下。”7月底的一天,在克恩-里伯斯(太倉)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小布看到了正在與同事俞偉交流模具備件情況的沖壓事業部生產經理周志浩。
雖然兩人的辦公室相距不遠,但因為平時的管理工作忙,周志浩與俞偉已經有幾個月沒見面了。此次老友再聚,大家分外開心。“我倆年齡一樣,上學的時候就是同桌,現在又成了同事。他負責前道的模具制作,我負責后道的產品生產。”周志浩說,是雙元制讓他和俞偉的情誼延續升華。
2001年,省太中專成立了第一屆雙元制班,共招收了21名學生,周志浩和俞偉就在其中。回憶起入學時的場景,周志浩說,他當時對雙元制還沒有什么概念,更多的是感覺畢業了可以進外企,找到一條比較好的職業路子。在雙元制班里,兩人不僅學到了學校老師講授的專業理論知識,也得到了企業技術老師和德國專家的悉心指導,對制造行業中的圖紙設計、零件加工、表面處理、量具使用等領域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兩人畢業后,也都被派往公司德國總部培訓,不僅學習了CNC編程等新知識,也養成了精益求精的嚴謹工作態度。
“作為行業中的領軍企業,公司對產品生產工藝的要求非常高。我們倆處在生產線上下游的位置,大家配合得一直都很好。”周志浩說,非常感謝雙元制的培養,母校、企業的共同栽培讓他們有了一份好工作,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和周志浩、俞偉一樣,首屆雙元制班的學生均取得了不錯的職業發展。21名學生中,17名學生考取了德國工商大會AHK證書。目前,有10人就職于克恩-里伯斯、慕貝爾等德企,擔任生產經理、技術經理等管理職務;另有2人在美資企業、4人在民營企業。
這樣一個開啟了很多人職業新篇章的雙元制班,在成立初期卻經歷了一些曲折。據省太中專時任校長、現擔任太倉市雙元制教育研究院院長的周新源回憶,1998年春,德國巴登-符騰堡州議員、克恩-里伯斯集團董事長斯坦姆博士提議在太倉發展雙元制教育來培養企業需要的技術人才,很快得到了各方的積極響應。
但是在具體的籌備過程中,中德雙方在理念、行動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偏差。有關培訓中心是建在企業還是學校、學員的學費繳納等問題,中德雙方產生了爭議。幾經交鋒與碰撞,雙方最終達成了折中方案。
“當時引進外資時,有一種理念叫作‘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我們把這種理念改變了一下,叫作‘不求所在,但求所有’。不管怎么樣,都要先把雙元制引進來、辦起來。”周新源說。經過3年學習,學員們順利通過學校、企業考核和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組織的兩次第三方評估,很快被德企預訂一空。
從學徒擴展到大專學生、企業職工再到本科學生,太倉的雙元制教育實踐從一粒種子成長為參天大樹,在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歷程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余年來,太倉成立了10多個雙元制培訓中心,建立了國內唯一的AHK教育示范推廣基地,成立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德國職業資格考試和培訓基地,培養了上萬名學徒,其中將近一半的學徒參加了職業資格的考證,德企學徒當年的就業率達89%,三年的留任率達85%,升職率達70%,企業的滿意度達95%。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技術的持續升級,雙元制教育已經成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形式,成為行業的潮流,也成為眾多國家的選擇。太倉的雙元制教育依托在太德企、本土院校、德國巴符州雙元制大學、德國工商大會、德國工程師協會等多方資源,已經構建了多層次有序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成為我國最大的德國職業資格考試和培訓基地。截至目前,已累計培養了1萬多名高級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
“從人才的培養層次來講,太倉雙元制教育體系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2001年開始是中專,培養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從2006年開始,我們學院與舍弗勒啟動了大專層次的雙元制教育,面向企業技術員需求的培養;從2013年開始,我們又啟動了雙元制本科生的培養,解決企業工程師層面的人力需求。”在健雄學院副院長周曉剛看來,雙元制是一種模式,而不是一種固定的程式,它的發展會根據產業的需求不斷升級。隨著企業研發能力要求的不斷提升,未來學院還會積極探索雙元制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在多年深耕雙元制教育實踐的基礎上,自2018年起,太倉在全國率先將“標準化”引入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以標準化建設不斷推進雙元制自主創新。
周曉剛告訴小布,健雄學院已于2020年發布了全國首個職業教育地方標準——《雙元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指南》,并在2022年上升為省級標準,形成了雙元制教育標準化體系。未來幾年,健雄學院還會全力爭取把雙元制省級標準升級為國家標準,把雙元制“太倉模式”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從“摸著石頭過河”
到建立地方標準
從敢當第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
到現在的雙元制畢業生“一位難求”
太倉慢慢探索出了
一條從“藍領”到“白領”
再到“金領”的進階式培養模式
為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
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
近年來,省太中專和海瑞恩、舍弗勒、慕貝爾等德企合作伙伴一起,在全國和友好學校共同推廣雙元制教育培訓模式,讓雙元制教育在全國遍地開花。
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不斷加快,太倉的雙元制教育也在不斷迭代。目前,規劃面積32萬平方米的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產業園正在加快建設。產業園將集聚師資力量培訓、考試認證、教材和教學開發、人力資源等相關功能和資源,建立一個充分適應產業和企業需求的雙元制教育模式,讓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產業、賦能產業。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