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淮河鎮沿淮村發揮地域優勢、聚焦產業發展,以一節“藕”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百業開”,以點帶面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助推村集體經濟提速發展。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327.63萬元,被評為淮安市2022年度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十強村。
(資料圖)
盱眙縣加大培育農業特色品牌,規模化、品牌化、區域化發展農業產業。打造了一批“鄉字號”“土字號”農產品品牌等,“興一村、帶一鎮、美一縣”的產業發展藍圖正徐徐展開。
“藕+龍蝦” 創新種養模式
為激活生態種養殖“腦瓜子”,鼓起農民“錢袋子”,該村“兩委”成員通過查閱資料,走訪群眾鄉賢、能人大戶等渠道,多輪考察、討論、比較,最終研究決定流轉土地2200畝,統一發包給大戶,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的“蓮藕+龍蝦”綜合種養模式,實現年產值1200萬元,農戶年增收2萬余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超300萬元,帶領村民擼起袖子加速沖進致富“快車道”。近年來,盱眙縣大力發展農業共生模式,水稻、蓮藕、魚蝦等一水互補,促進了經濟生態效益雙增長。
周軍擁有120畝藕田,是實打實的種藕大戶。藕田周邊挖有水溝,水溝里藏著另一個“致富法寶”——小龍蝦,田里層層疊疊的荷葉、籠中活蹦亂跳的小龍蝦。原來的周軍也是在外地的打工仔,有一次回家辦事的時候,發現農田開始大面積種藕,問過村支書后,才知道越來越多的村民承包大片魚塘或稻田,搞起生態養殖,收入還不錯,周軍也動了心,終于選擇回鄉承包水田,進行藕蝦混合養殖。“相較于單一種植模式,現在共生模式下每畝的收益基本能增加2-3倍,平時請了兩人幫忙,收獲季還需要額外請十多名工人幫忙采藕,前后持續差不多一個月,工人每月收入可達1萬元。” 周軍表示。
“藕+旅游” 盤活基礎資源
“現在愿意來這兒玩的人很多,有的是縣里面的,也有外地游客專門來看風景、拍照的。我們現在可以采摘,也能上船游覽一番,確實樂趣多多呀。”村民王東說。
為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盱眙縣淮河鎮沿淮村合理規劃利用2000畝荷花蕩,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業,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融合傳統古典荷文化與現代休閑娛樂觀光需求,打造集鄉村旅游、觀光攝影、垂釣休閑、八鮮采摘、鄉村美食、農業科普、文化創意為一體的鄉村生態休閑旅游景區,每年吸引游客10000余人次。“領略沿淮荷韻,品味淮河風情”文旅品牌再度唱響,推動“荷經濟”發展,實現村集體經濟新跨越。
“藕+電商” 做活“水荷文章”
養藕大戶周軍說,“藕長好的時候,豐收的同時也會隱隱擔憂,擔心不能及時賣出去,影響收入。縣里組織大家上電商課,教我們怎么在網上賣產品。現在越來越多的網友信任我們,在直播間買我們的產品。我們也做好后續服務工作,現在賺的比以前多幾倍呢。”
為拓寬沿淮荷葉蓮藕市場,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該村利用毗鄰洪澤湖的獨特地理優勢,借助農村電商平臺打造特色沿淮產品品牌,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不斷提升村經濟實力。盱眙縣農業農村局邀請來省內網絡達人、互聯網營銷師、電商服務平臺負責人以及本地電商網紅、電商專家和黨員中心戶為該村“兩委”成員、種養殖大戶、后備干部開展“新農人培訓——鄉村電商”專業技術指導、鄉村振興等課程培訓10余場,服務群眾300余人次,培育了一批直播帶貨、短視頻拍攝、網店運營的實用型人才,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淮河鎮沿淮村利用小小一節藕,帶動農業的全面發展。近年來,盱眙縣堅持推動高效現代農業,是鄉村振興、帶動區域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如今,隨著越來越多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涌現,盱眙縣各村、各鎮實現百花齊放的鄉村振興新格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