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戴高城
8月14日,央廣網微信公眾號發布一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被舉報》消息稱,近日,一封涉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下稱“中國腫瘤醫院”)及其院長赫捷的舉報信從業內流出。舉報信稱,赫捷違規私設民營醫院,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就此事,有媒體記者分別致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河北衛健委等,但多次撥打均無人接聽。
不到一周前,8月9日,河北青年報刊載的一則注銷公告顯示,河北廊坊的“河北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以下簡稱“河北醫院”)擬向組織登記管理機關申請注銷登記。這一天距離其注冊登記不足兩年。
(資料圖)
這一計劃注銷的河北醫院,正是舉報信中提到的民營醫院。隨后,一系列媒體報道中,這家投資額超90億元的醫院的種種疑點逐漸浮出水面。
一家國有出資的醫院為何辦成民非企業(注:民辦非企業單位)?民非企業在創辦兩年不到時間為何注銷?自己買了自己的資產花了2.98億,這錢去哪了?國資購買、價值不菲的質子放射治療系統為何要配置到民辦醫院?
澎湃新聞發現,今年7月2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剛剛舉行職工代表大會,通過了對廊坊院區(編者注:即上述河北醫院)資產并購的決議。但早在2022年3月,中國腫瘤醫院已經啟動了總規模超過600人的針對河北醫院的招聘,在今年職代會前,招聘又進行了第二輪。
一番操作之下,這家“民辦醫院”是否會最終穿上公辦的外衣?
未批先建?
澎湃新聞記者梳理了河北醫院的創立過程。
關于“河北醫院”的公開消息,最早源于2019年1月10日,《廊坊日報》一篇名為《廊坊市衛健委為百姓健康保駕護航》的報道,其中提到“加快廊坊市中心醫院前期工作,推進中國腫瘤醫院廊坊院區盡快落地。”
同月,根據廊坊市人民政府公開信息披露,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腫瘤醫院廊坊分院已確定選址,2019年2月2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廊坊院區簽約儀式在廊坊市舉行,廊坊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平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分別代表雙方完成簽約。
之后到了2019年5月13日,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簽訂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廊坊院區項目三方合作框架協議。
這三方合作框架協議是指廊坊市人民政府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廊坊開發區管委會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簽署《廊坊院區建設實施協議》之后,引進央企投資合作建設廊坊院區的《三方合作框架協議》。
三方合作框架協議的內容為,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廊坊市政府指定的具體實施服務主體,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和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緊密合作,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負責按照三級甲等醫院標準提供本項目規劃設計建設需求方案及醫院運營,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組建項目公司,并以項目公司作為項目投資建設主體,負責公益及非公益性醫療院區全部資金投入、工程建設。
進入2020年,該項目實現開工落地,根據河北省人民政府的政務信息公開,1月21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廊坊院區項目正式開工,報道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廊坊院區項目定位為三級甲等腫瘤醫院,項目總投資94.6億元,其中腫瘤醫院廊坊院區投資87.6億元,國家癌癥中心投資7億元。共設計2600張床位。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河北省衛健委”的官方批復,一直到2020年11月24號,才正式同意“科學院腫瘤醫院”(河北分院)的建設。
這也是在諸多報道中被提及的河北醫院存在“未批先建”的程序問題,針對這一質疑,記者也致電河北省衛健委,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股權疑云
也就是在上述的批復中,“河北醫院”的股權結構被曝光,這又牽涉出“假國企”等一系列質疑。
批復提到,“同意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中冶吉信健康產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冶吉信)共同設置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河北醫院,設置醫院的級別類別為三級專科醫院,經營性質為非政府辦非營利性,服務對象為社會。”
首先根據上述三方協議,河北醫院最早是由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和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來組建,但批復內容顯示,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并未出現在其中。
項目方中冶吉信則是2019年9月23日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根據協議約定為項目成立的新公司,中國冶金科工指派下屬公司中冶國際與吉林信托共同成立了中冶吉信健康產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冶吉信顯示為國有企業,其作為項目公司將與腫瘤醫院共同開辦醫院。
企查查顯示,中冶吉信控股股東為康和信(大連市)健康醫療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注資4.77億元,持股99.58%。中冶吉信另一股東為中國中冶的全資子公司中冶國際,但僅持股0.42%。
而中冶吉信大股東康和信,是2020年11月9日國有金融企業吉林信托成立的子公司,康和信顯示為國有企業,現法定代表人為陳穎,初始法定代表人為付列武。
接下來的一系列復雜的股權操作中,涉及到一家特殊的民企。
2020年11月16日,康和信全資收購北京一家個人獨資企業北京康養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康養),該公司注冊資本為500萬,法人付紅英擁有100%股權,另有一名監事高管即為上述康和信的法定代表人付列武。隨后,付列武也擔任了中冶吉信的法定代表人。
2020年11月24日,在河北省衛生健康委批復同意腫瘤醫院、中冶吉信共同設置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河北醫院這一天,北京康養出資2.98億元收購了吉林信托持有的中冶吉信的全部股份。
同一天,康和信又出資2.98億元收購了北京康養持有的中冶吉信的全部股份,持有中冶吉信99.33%的股權,康和信成為中冶吉信的絕對控股方。
奇怪的是,2021年8月6日,康和信在不到一年時間再次將股權賣給了北京康養的原唯一股東付紅英,北京康養又變回自然人獨資公司。
在康和信將股權賣還給付紅英不久,2021年8月18日,付列武從康和信退出。2023年8月3日,在河北醫院提出注銷時,中冶吉信的法定代表人也從付列武變更為孫善修。
這里疑點不少。
一是,北京康養這家公司在過程中承擔什么樣的角色?中冶吉信原控股股東為吉林信托,康和信的控股股東也是吉林信托,在同一個系統下,企業的股權直接過戶不好嗎?北京康養究竟是誰的?付列武在其中擔任怎樣的角色,如果是國企的人為什么在民營公司擔任監事,如果是民企的高管為什么又擔任國企的法定代表人?
二是,根據中新網的報道,吉林信托官網披露的組織架構中并未找到康和信這一子公司,同樣在吉林信托公布的2022年度報告中也沒有發現康和信的名字。吉林信托工作人員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表示,“沒聽說過”這一子公司。
根據企查查上的信息,康和信注冊資金來源不明,社保參保人數為0,那么康和信又是誰的公司?
三是,根據國有企業的股權轉讓相關規定,其股權轉讓不僅需要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包括符合公司章程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還需要報上級部門批準,康和信和中冶吉信是如何做到在一天內的兩次股東變更的?
澎湃新聞多次致電或致函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中冶吉信、河北醫院、吉林省財政廳、吉林信托等相關方,但截至發稿時,各方均未就相關問題作出回應。
民非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媒體報道“假國企”爭議后,8月3日,中冶吉信法定代表人已從付列武變更為孫修善,到了8月9日,河北當地媒體發布公告:擬向組織登記管理機關申請注銷登記。這一天距離其注冊登記不足兩年。
河北醫院為何能注銷呢?這又牽扯到河北醫院民非企業的操作。
2020年11月24日,河北省衛健委批復同意設置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河北醫院時提到,河北醫院為民辦非企業單位。
根據《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
有資深律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民非企業本身會享受各種扶持政策,而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土地都是劃撥的,可以按照國家規定的價格取得的醫療服務收入免征各項稅收,另外還可享受與公立醫院同等的補助政策”。
那這里帶來的一個疑問是,作為組建方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中冶吉信都是國有企業,其國有出資如何辦成民非企業?河北醫院成立之初按民非企業享受各種優惠政策,現在注銷了,造成的損失誰來承擔?目前已投入的幾十億元資產將如何處置?是否會涉及國有資產流失?
姓公姓民?
盡管注冊為“民辦醫院”,但河北醫院的實際運作似乎一直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進行。
7月29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公眾號發布的《中心和醫院第一屆職代會一屆二次工代會隆重召開》文章顯示:醫院張勇書記宣布了醫院重大事項的表決結果。7月27日,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第一屆職代會一屆二次工代會召開,會上醫院廊坊院區資產并購等事項獲表決通過。
而赫捷院長表示,腫瘤醫院從1958年建院,歷經從日壇到龍潭湖的變遷,完成了兩次歷史飛躍,廊坊院區的建設使得醫院迎來了第三次飛躍的契機。
澎湃新聞在中國腫瘤醫院官網找到一則發布于2022年3月的招聘啟事,顯示早在一年半以前,中國腫瘤醫院已經為河北醫院開啟了大規模的人員招聘。
這則招聘啟事介紹稱:河北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位于河北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距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及北京總院40余公里,大約40分鐘車程。河北醫院是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落實國家京津冀醫療衛生事業協同發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設國家級高水平質子放療中心的一項重要舉措,2020年經河北省衛生健康委批復設置,是河北省重點民生項目,為非營利性三級腫瘤專科醫院。
值得玩味的是,簡介中把批復中非營利性前的“非政府辦”四字省略了。而從介紹和規劃可以看到,該招聘的醫院應該就是上文提及的河北醫院。
網頁截圖
而招聘詳情顯示,此次招聘規模超過了600人,涉及38個科室和部門,其中僅護理部就招聘多達320名護理人員。
部分招聘需求截圖
6月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官網又發布第二批人員招募信息,招聘公告中,河北醫院的表述變成了中國腫瘤醫院設立的“廊坊院區”。
公告稱:為落實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設高水平國家醫學中心,打造國家級質子放療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在河北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廊坊院區。北京總院和廊坊院區采取“一院兩區”的一體化管理模式,醫療服務質量及信息達到同質同源,人員培養和調配實行統一管理。
8月17日,澎湃新聞致電時,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人事處表示,“這個招聘主要是為廊坊醫院進行的”。
中國腫瘤醫院為這家“民辦醫院”提供的還不止人員。
據中新網的報道,河北醫院的報道都會提到該項目建設的一大“亮點”是配置了質子放療系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網站的文章也指出,河北醫院“將配置世界上最先進的質子治療系統”。
該設備屬于甲類全國規劃配置大型醫用設備,由國家衛健委負責配置管理。
但此種設備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共2臺,一臺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另一臺會放在河北醫院,而這家醫院的性質為民辦。中新網提出質疑,巨額國資購買的質子放療系統放到民辦醫院,是否合規?
為此,財政部相關司局人士向中新網記者透露,當時批準該質子放療系統的配置主體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他們所有報的材料里面沒有體現安排在哪里”,如果確實配置到民辦的河北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肯定不合理”。
8月15日,據中新網報道,記者實地探訪河北醫院發現,院名中“河北”二字已不見蹤影,只留下“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報道稱,“河北”二字是在前幾天被撤下的。現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醫院主要樓宇已經封頂,不少醫療設備也已進場,里面還有工作人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