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農民增收事關民生福祉。淮安市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多途徑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深層次激發農民增收活力,多元“造血”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鼓起“錢袋子”。今年上半年,農民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同比分別增長6.7%、13.4%;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3125元,同比增長7.9%,增幅全省第一。
深挖潛力,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推行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8%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印發做優做強稻米產業實施方案,制定綠色、有機稻米生產技術導則和稻米產業扶持政策,落實9.7萬畝核心基地和1.26萬畝有機基地建設任務,積極爭取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牌“中國生態秈米之鄉”。完成6個稻蝦千畝標準化核心基地主體工程建設,新增稻蝦綜合種養面積28萬畝、宜養水面養殖面積13萬畝,畝均增收2500元以上。成功舉辦江蘇淮安優質農產品(上海)展銷會,簽約45個農產品加工項目、協議投資額103.21億元,11個優質農產品產銷合作項目、貿易金額21.8億元。
拓寬渠道,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制訂2023年“蘇韻鄉情”鄉村休閑旅游農業推介活動計劃,發布2023年春季休閑旅游農業精品線路。加快電商產業集聚發展,帶動一批涉農企業、農業合作社以及農村商貿流通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幫扶社區干部進軍電商直播領域。推動小龍蝦特色產業與電商深度融合發展,把“小龍蝦”做成“大產業”。新增小龍蝦加工能力3000噸,成功舉辦第二十三屆盱眙國際龍蝦節和小龍蝦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盱眙龍蝦創下353.12億元的品牌價值,連續8年位居全國水產類榜首。
激發動力,深化農村重點改革。依托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全市新增土地流轉19萬畝,新增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958萬元,農村土地流轉率超70%。制定《關于堅持黨建引領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指導集體經濟實力強的村依據章程規范開展年度收益分配。提升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運行質量,上半年成交項目8891筆,成交額8.9億元。
突出擴面,推進新型經營主體聯農帶農。組織部分省級以上示范農民合作社100余種名特優新產品參加江蘇省第十五屆農民合作社產品展示展銷會,簽訂各類訂單150余萬元。遴選推薦3個梯次41家省級以上示范社為省“頭雁”示范社。上半年,全市68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總銷售(交易)額達171.92億元,同比增長9.2%。
創新驅動,強化人才科技支撐。建設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打造電商公共服務體系、農村三級物流體系、電商人才培訓體系、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推動更多鄉村企業利用電商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傳播和營銷。舉辦淘寶直播惠企新政淮安專場對接會活動,邀請鄉村振興人才參加淘寶直播運營、帶貨培訓。立足全年保供給促增收,組建7支農技專家、鄉土人才隊伍分赴鎮村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普及、技能提升培訓活動,上半年舉辦培訓班93期、培訓農業從業人員10721人。培育鄉村振興青年典型,98人錄入“鄉村振興青年先鋒”人才庫,7人獲評首屆“江蘇省鄉村振興青年先鋒”。
注入“活水”,加大支農惠農力度。動態管理“蘇農貸”名錄,及時推薦經營主體入庫,累計申報14432家,發放貸款3.64億元。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鞏固提高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覆蓋面,優化村集體收入保險運行機制,推進生豬“保險+期貨”保險增量擴面。引導銀行機構單列涉農和普惠涉農信貸計劃,全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各環節金融需求,全市新增涉農貸款274.28億元、增幅12.11%。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