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于浙江良渚而命名。良渚古城遺址以聞名于世的玉器文化,以及巨大的古城規模和完美的水利工程,在2019年申遺成功,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以良渚遺址命名的良渚文化,涵蓋了整個長三角地區,其中包括常州寺墩文化。
文明有脈動,萬物有靈犀。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江蘇省文物保護利用重點項——常州寺墩考古日前又有了新發現。
這些來自歷史深處的信息正在緩緩揭開5000年前“長三角一體化”的神秘面紗。
(資料圖)
常州寺墩遺址亮相上海特展
近日,“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在上海博物館展出,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的長江下游早期文明,展現以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為代表的考古成果,其中就有出土于常州天寧區鄭陸鎮三皇廟村寺墩遺址的玉琮王、陶盤等良渚文化晚期代表性文物,既生動古樸,又精雕細琢。從這些良渚先民的生活方式,可以一窺江南人的精致考究。
5000年寺墩文明
星耀東南
寺墩遺址總面積超150萬平方米,原是一個高出地表約20米的橢圓形土墩,于1973年被發現并命名,前后經歷六次考古發掘。
以“寺墩”為中心周圍密布著許多臺墩型遺址,該遺址是太湖北部良渚文化的中心聚落,距今有5000多年的歷史。墩北臺地處于寺墩遺址的核心區,目前,第六次發掘工作仍在繼續,這片土地也在不斷“出新”。
寺墩遺址出土玉璜
寺墩遺址出土玉琮
寺墩遺址出土十一節獸面紋玉琮
在寺墩遺址的前五次考古發掘中,曾出土大量玉璧、玉琮,等級之高在良渚文化時期實屬罕見。3號墓出土167件文物中,僅玉琮就多達33件、玉璧24件,另有各類石器、陶器等遺物,堪稱“寺墩王”墓。
寺墩遺址地層圖
遺址墻面上標記的數字在考古學上叫做地層,寺墩遺址主要包括良渚文化時期和崧澤文化時期的堆積,經過測年,前者距今4800年到4500年,后者距今5500年到5000年。5層之上,則是從商周到唐宋以至現代的地層堆積。厚約5米的地層反映出這片土地上5000年以來人類活動的變化。
良渚文化時期紅燒土基槽
手鏟撥開土層,黃土掩蓋下的紅燒土塊露出端倪。紅燒土是土壤被火燒過后形成,經常被先民們用作建筑材料,可以使墻體更加堅硬和防潮。在建好的墻體上搭建屋頂、鋪上茅草,房子就蓋好了。可見,四千多年前居住在這里的良渚人就能砌墻筑屋,過上飯稻羹魚、琢玉磨石的生活。
崧澤文化時期木構植物鋪墊俯拍圖
在寺墩遺址的探溝內,考古人員發現一口良渚時期的水井,井壁上殘留一根崧澤時期立柱,在探溝29層之下,崧澤文化植物鋪墊的痕跡逐漸顯露出來。“這是一個意外的發現,這個東西長30米的遺存規模非常大,湊近看,地面上有很多立柱的圓形橫截面,中間留有木頭的紋理,同時我們還發現有橫向排列的橫木,相當于是先架起立柱,再在上面鋪上一排橫木,橫木上又鋪上一層非常細密的竹木編織物”,考古人員根據遺存整體結構猜測,可能是干欄式建筑,讓當時的人類可以在高出水面的平臺上生活,也可能是他們修建的一座橋或棧道。
目前,考古人員已在墩北臺地東北區發現40座崧澤文化墓葬,鼎、豆、杯、壺等陶器是崧澤人陪葬品中相對固定的一套組合,少數還隨葬玉璜、玉珠等飾品。寺墩遺址分布有良渚文化高等級貴族墓葬,從遺址的規模、出土器物的等級來看,有專家提出可能是與良渚古城相類似的文明中心區域。
漆繪彩陶壺
漆繪彩陶壺表面有黃紅黑三種顏色的圖案,特別精美。考古人員推測,它們可能是用于飲水、盛水的器具,經過檢測分析,陶壺上的黑色顏料成分為石墨,紅色的則是赤鐵礦,這意味著距今5000多年前,相關制造技藝發展已經超出我們的想象,崧澤文化時期文明程度已經很高了。
用于煮酒溫酒的陶鬶、盛裝食物的陶豆,推測用來打孔、鉆木的石器工具......這當中,一些刻劃在陶器上的“日月山”符號以及類似于古代兵器三叉戟的圖案,都是大汶口文化中比較典型的刻劃符號。大汶口文化以山東為中心,距今大約6500年到4500年之間,這種刻劃符號在長江以南的寺墩遺址被發現,說明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雖遠隔千里,但仍有密切交流。
寺墩遺址出土文物上的“日月山”刻符
本次“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展出的358件文物,分別出土于江蘇常州寺墩遺址、江蘇張家港東山村遺址、安徽馬鞍山含山縣凌家灘遺址、浙江良渚反山遺址、上海福泉山遺址,這也是從崧澤時期到良渚時期,長江下游五個重要遺址出土文物的首次聚會。
寺墩遺址
長江中下游是中國早期區域文明發展高度的典型代表,通過幾代考古人的探索考證,早在距今5800年前的崧澤文化中,就已經出現了最早的社會等級分化現象。又歷經數百年積淀,良渚文化在長江下游地區締造了中國古國,并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上海博物館館長 褚曉波
深入探討良渚文化的演進過程、特點及影響,將對深入了解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形成、探討中華文明的特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認清中華文明的來路,方能從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獲得文化自信,在厚重而深刻的歷史中把握發展規律,找尋屬于自己的中國答案。
考古學界曾提出“大崧澤文化圈”的概念,覆蓋范圍還包括安徽的凌家灘遺址。也就是說,5000年前,江浙滬皖的很大區域就同處在同一個文化圈,與如今的“長三角一體化”遙相呼應。專家認為,崧澤、良渚都是環太湖流域一脈相承的考古學文化,它們自成一體又充分吸收周邊文化,從而形成清晰的文化脈絡和獨特的文化風貌。
太湖云水,經年流波。先民們用幾千年光陰歷經分化,在太湖北部創下最早的“古國”、聚落的“中心”。由此凝結而成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前后相承,為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寫下了一段綿亙不朽的華章。
寺墩遺址
接下來,考古專家們將圍繞寺墩聚落的結構和功能,尤其是水系問題進行勘探和發掘,進一步摸清它的形制結構和文化內涵,也將陸續擴大對寺墩遺址核心區的發掘,逐步揭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演進的“文化密碼”。
來源:常州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