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養老”漸成保險業標配的趨勢下,保險公司跨界布局養老社區的越來越多。而在養老社區“盈利魔咒”之下,不少保險公司布局養老社區的步伐略顯吃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什么地產或保險公司做養老社區普遍面臨盈利難題,而專業養老機構卻未見這么難?近日,在第二屆中國保險養老融合與發展論壇上,關于險企跨界布局養老社區的優勢和難點成為重要討論內容,多位人士分享了業務探索中的思考。
養老需求離不開“家庭”
論壇上的重頭戲之一,是大家保險集團聯合尼爾森IQ發布《2023年中國商業養老服務供需洞察白皮書》,這是大家保險連續第三年開展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調查。今年《白皮書》基于對城市老人及家庭的深入訪談和調研形成,覆蓋全國25個省(區、市)的1526名中老年城市居民。相較前兩年,今年調研更注重“家庭”因素,對以家庭為單位的商業化養老服務需求特征作了梳理。
《白皮書》顯示,新時代養老對親情期待高。我國城市老人家庭呈現典型結構:雙老攜子獨孫,靠子女養老難以維系。89%老年人傾向與子女“同城不同住”,保持獨立的同時渴望親情,44%希望子女經常探望。
據《白皮書》,40%城市老年人已經開始規劃養老生活,健康、親情友情、自由是理想養老生活必備“三大件”。基于此,盡管選擇傳統居家養老的占比依舊最高(72%),但選擇機構養老(CCRC持續照料退休社區)的比例也已超過21%,父母與子女理想的養老機構要“離子女近、離醫院近”,75%老年人聽說過CCRC,三成中年人實地探訪過CCRC。
城市老年人養老資產儲備多元化,63%除退休工資外還涵蓋存款理財產品、房租收入、養老年金及保險產品等。城市老人對養老資金的分配呈現“4222”結構特征,即41%用于日常開支,26%用于醫療開支,18%用于護理開支,15%用于品質開支。入住養老機構一般由老人自主決策、子女支持,但雙方均愿為此買單。
《白皮書》按“滿巢期-離巢期-空巢期”的家庭生命周期,為城市家庭提供了商業養老服務解決思路。為應對退休后25年以上的養老生活,城市家庭可根據“4222”開支結構儲備養老資金。三代人同住的“滿巢期”,可選擇居家養老或旅居養老;孫輩離家的“離巢期”家庭,可選擇居家養老或尋求專業養老機構幫助照顧失能或失智老人;老人獨居的“空巢期”,接受專業養老機構的身體和心理方面的照顧將是合理選擇。
在論壇上,大家保險集團臨時負責人、副總經理羅勝從傳統的“家”文化角度,分享了他的思考。他認為,在傳統家文化之下,老人戀家是自然的文化本能,這也是居家養老為普遍首選的原因之一。現代社會,由“社會養老”來一定程度替代“家庭養老”時,如何解決家感或孝道缺失,是一個大課題。他也認為,離孩子和熟悉的生活圈子近的城心養老,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家缺失的問題。
跨界做養老機構要重視“賬本”
在論壇圓桌環節,不同養老機構的負責人,談了保險與養老社區融合發展的問題,其中之一便是盈利難、盈利周期長的問題。
首開寸草總經理王小龍結合十多年專業養老機構運營經驗稱,做養老服務非常難,原因在于養老服務是一個系統,而非簡單的吃住類服務。他介紹,首開寸草養老機構有“金木水火土”系統,涉及價值理念、企業文化、規劃設計、運營管控和人才選育等方面。在整個系統中,考慮把服務做好還不夠,還要考慮投入和效益的關系。
王小龍提到,養老機構的規劃設計非常重要,要“算賬”。他直言,如果規劃設計測算和實際的運營協調不好,“投入的是個皇宮,最后會是賠個底兒掉”。他相信,只要練好內功,把工作扎實,把系統做到位,保險業在養老服務上就會越來越好。
對于盈利的問題,大家保險集團總經理助理兼大家健投總經理湯寧稱,從實踐看,往往是地產系或保險系養老不得不面對“養老不賺錢魔咒”,而養老產業中的很多專業養老機構卻并非如此。
他認為,造成保險公司做養老盈利難的癥結之一在于,養老機構的規模過于龐大,以至于銷售能力無法跟上養老機構規模增長。
“在業內,一年能夠去化300個床位的養老機構,其實已經是銷售能力的天花板了。我們的養老社區如果有上千張或者更多床位,也意味著一年兩年我們有接近1000張床位空在那兒。等五六年住滿之后,再用后面的經營去彌補前期累積的虧損,實際上會讓周期非常長。”湯寧坦言。
湯寧認為,保險公司布局養老機構的規模,要服從于自身銷售能力天花板,服從于財務模型,而不是讓財務模型去順應養老機構規模大小。
“相對來說,對有兩三百張床位的中型養老機構來說,只要我們的銷售能力匹配得上,我們基本上快的一年、慢的兩年就能去化。一旦去化完成之后,我們就會形成穩定的收入,這一點對做養老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湯寧說,這對項目本身的自循環非常有好處。
這方面大家保險已有一定經驗。大家保險探索“城心醫養”模式三年半時間,截至今年上半年,該集團旗下最早開業運營的大家的家·北京朝陽城心醫養社區入住率超94%,北京已開業的兩個城心社區入住率平均85%。
此前大家保險曾透露,入住率75%左右能夠實現運營平衡。大家保險集團董事長何肖鋒坦言,大家保險在養老這條路上是認真的,規劃了藍圖。不過,盡管其戰略堅定,但沒有在一開始就投入巨大或大面積推開,而是穩起步,通過小樣本試點實戰優化再加快鋪開。一個重要原因是,注重財務的可持續性,希望通過精細化管理增收節支,加快資金回流,盡快實現養老社區的財務自平衡。
避免一個誤區:過度建設服務能力
保險公司現在已經是布局養老社區的主力之一。其通過開發建設、租賃改造、外部合作等形式投資養老社區,提供醫療、康復、護理等一系列服務,以“保險+月費”的主要形式,用服務推動保單銷售。
對于保險做養老的優勢,業界已有共識。《白皮書》顯示,保險與養老業務契合度高,保險客戶體量大且與養老適配度高,保險公司資金規模大、周期長、注重長期回報,與養老社區現金流要求吻合。
不過,保險做養老屬于跨界,過程中面臨不少新領域。從工程建設,到酒店管理、居住環境,再到醫療、康復、膳食、心靈慰藉、文化娛樂等等。
湯寧分析了布局養老社區的服務可持續性問題。他認為,現在行業在養老大命題下提供服務,可能走入了“過度”的誤區。養老行業涉及諸多跨領域行業,每個行業的井深都非常深,是靠一支團隊無法覆蓋的。因此,保險公司做養老社區,不能什么事兒都自己去做,要明確自己的能力圈而不出圈。
“就像保險做養老應該賦能保險一樣,我們提供的服務應該是賦能養老的,我們的服務不應該脫離養老客戶的需求。”湯寧說,保險公司做養老社區的資源整合能力要大于服務創造能力。重要的是整合現有資源為長者所用,而不是從0到1再造一個新的服務,要避免踏入自身非專業的未知領域去。
服務的可持續性也與保險公司養老投入和效益相關。據大家保險測算,其城心社區能達到3.5%左右的內部收益率(IRR),現金回報20年,是中等收益標準的投資品種。
責編:楊喻程
校對:王錦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