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茜 金子洋
(相關資料圖)
“我們這套系統,年處理污水43萬噸。水質好了,產量也能上去。預計今年新增就業崗位20多個,養殖戶效益能達到200萬元,村集體收入可以增加近70萬元。”春意漸濃,常州武進區嘉澤鎮捕撈村黨總支書記沈祥根正張羅著村里400畝養殖尾水凈化生態示范點項目再提標,以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和群眾收入“雙提升”。
沐浴著黨建引領村企合作、抱團發展的“春風”,這個昔日的湖畔窮村、弱村,走出了一條“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新路子,唱響了武進區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面清零的歌聲。
如魚得水 “聯”出紅火好日子
“臨近春分,湖水溫度回升,正是鰱鳙魚放苗的好時候。”江蘇余年農林生態發展有限公司員工高建明和同事們一早來到湖上,投放魚苗。這個新身份,讓在湖上勞作了三十余載的他,過上了另一種生活。
捕撈村祖祖輩輩靠水吃水,圍網養殖和傳統天然漁業資源生產性捕撈曾是主要收入來源。但幾十年的圍網養殖不僅讓當地發展受限,也讓滆湖水質“受傷”。2018年,我市實施史上規模最大的滆湖水源保護工作及養殖圍網整治工作,捕撈村3000多畝圍網全部拆除,全村187戶587名村民皆離水上岸、退捕退漁。
生存技能單一、社會適應性弱,漁民們上了岸,怎樣安心“著陸”?2020年,捕撈村黨總支與武進先行集團下屬的江蘇余年農林生態發展有限公司開展黨建結對,11名漁民進入公司從事湖區生態控藻養殖工作,其他漁民開展藍藻打撈、湖面巡查等工作,共安置崗位70多個。現在的工作踏實且穩定,每年收入近10萬元,高建明和同事們十分滿意。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第一工程”。緊扣“黨建+”宗旨,村企共建雙方列出資源清單與需求清單,讓服務圍著群眾轉,激活“黨建+政務+醫療+養老+文化+教育”的多功能、復合型共建體。圍繞產業鏈、治理鏈、生態鏈等不同領域,雙方深化組織聯建、隊伍聯抓、陣地聯用,推動平臺、資源、技術等各類要素共享共用,實現基層黨建和鄉村振興工作目標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
授人以漁 “聯”出發展向心力
如何讓組織振興的優勢持續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除了崗位保障,村企雙方還通過黨建聯建,組織漁民學習新的水產養殖技術、創業就業技能,發揮漁民熟悉漁業生產的優勢,探索綠色發展新模式,在品種、技術、銷售等方面轉型。
近年來實施的“黨建+”帶富工程,引導黨員帶頭創辦、領辦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調動致富創業主動性,將優秀人才聚到鄉村振興一線。其中,黨員張錫林退捕后積極轉產,帶動鄉里鄉親從“捕魚人”轉變為“養蟹人”,去年收入達30萬元。
捕撈村基礎弱、底子薄,要讓致富路越走越寬,既要打牢組織基礎、激活人才動能,更要抓實產業發展“生命線”。去年,水產養殖尾水凈化生態示范點提標、避風港改造完成,曾經的“全區最窮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翻番,并成功突破50萬元大關。“后進”到“后勁”的蝶變,托起上岸漁民穩穩的幸福。
如今,捕撈村適齡勞力實現100%轉產就業,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及低保和住房保障率均達100%。“乘著‘兩湖’創新區發展的東風,我們還要把休閑漁業搞起來,爭取收入再翻番!”村黨總支又有了新目標。
鳶飛魚躍 “聯”出湖灣好生態
漁民上了岸,珍稀魚禽也在“回家”。近期的水質監測結果顯示,滆湖總磷指標同比下降12.3%,是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質。這一方面得益于休漁禁漁,另一方面歸功于水底百萬尾花鰱鳙賣力“食藻”。
江蘇余年農林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顧曉明介紹,在浮游動植物中,鰱鳙最喜歡吃藻類。一條花白鰱長1斤,能吃掉三四十斤藍藻,帶走70克氮和20克磷。2021年,武進率先在全省建立5萬畝“以漁控藻”試驗區,余年公司負責實施,先后投放鰱鳙魚苗310萬尾、斤兩魚種70萬公斤,不投食餌、人放天養。
“水環境越來越好。以前靠湖吃飯,現在靠湖享福。”好生態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望著養育了祖祖輩輩的湖灣,高建明和鄉親們成就感滿滿的同時,又共同助力著滆湖從“水養魚”向“魚養水”轉變。
這是滆湖沿岸鄉村變遷的縮影,也是武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航標”。稻田間、果林中、花圃里,產業與文化交融、傳統與現代共舞,高質量發展在“兩湖”畔不斷潮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