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從筑堤圍墾、散亂撂荒的養殖池塘到飛鳥蹁躚、千畝稻浪的綠色糧倉,成為“太湖綠”綠色稻米生產基地,這是吳中區金庭鎮消夏灣的華麗轉變,在顯化生態效益、帶動區域產業綠色轉型升級與鄉村振興的同時,破解了環太湖地區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難治理的困局,恢復了太湖自凈化的原始生命力,筑牢了太湖生態安全屏障。 近日,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公布了首批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金庭鎮消夏灣項目成功入選。
吳中區金庭鎮消夏灣位于太湖生態島南部,三面環山,南臨太湖,自然稟賦良好,包含山水林田湖草等多種生態要素,是太湖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消夏灣原為太湖大閘蟹重要的養殖基地,自上世紀80年代太湖實施封湖禁漁制度起,便開啟了圍網養殖時代。 消夏灣水產養殖產生的尾水,連同山上果樹茶樹、周邊村莊和糧田產生的農村生產生活面源污染物,隨地表徑流直接進入消夏江,最后匯入太湖,一度嚴重威脅太湖水生態安全。
2018年以來,隨著太湖圍網養殖全面退出歷史,金庭鎮將原有蟹塘騰退整治成高標準農田用于發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和農業觀光旅游,全力攻堅清退了消夏灣外圩5000畝養殖蟹塘并完成3000畝土地復墾占補平衡。2020年啟動的消夏灣濕地生態安全緩沖區項目規劃實施面積18平方公里,是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重點項目。該項目通過“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系統性治理,充分發揮自然生態系統對污染物的消納凈化作用筑牢太湖生態安全屏障。
值得一提的是,在項目南側的4500畝地塊上,共有900畝濕地與250畝原生香樟林,其余為水稻種植區。水稻種植區項目采用北斗定位、5G傳輸等現代化技術,探索無人化種植、兩無化種植等新模式,全力推動“生態+新農業”在產品價值上提質增效,在產業結構上提檔升級。據介紹,后續金庭鎮還將逐步打造萬畝生態良田、縹緲有機經濟林、南灣濕地水街、湖灣濕地帶等生態新景點,吸引來島游客駐足,將消夏灣轉變為人人向往的生態灣區,以建設“減法”換生態和效益的“加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