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目前我們太山村小麥的長勢還比較好,我們去地里看了,地里雜草有不少,當前緊要的是搞好除草。”2月15日上午,鳳陽縣太山村村委會的大喇叭里,準時傳來一陣熟悉的鄉音,在村廣播室播音的正是該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徐德明,當地人送外號“老黃牛”。
黝黑的面龐、粗糙的雙手、樸素的著裝,見到徐德明時,他正在日記本上記下今天需要完成的事項。辦公室里,一直放著一頂草帽和一雙膠鞋。寒來暑往,他帶著它們奔波在鳳陽縣的每一片田間地頭,一步一個腳印地帶領當地村民從“吃得飽”轉變為“吃得好”。
從業三十多年來,徐德明先后榮獲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安徽省“糧食生產三大行動先進個人”、安徽省“培育農民創業帶頭人工作先進個人”。
“生在農家,長在農村,上的農校,干的農業。”徐德明常常向別人這么介紹自己。在他看來,他只是做著一件件很平常的事,但在同事眼里,徐德明是看似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榜樣。
“2008年推廣超級雜交稻時,困難重重。以前一畝地需要兩斤半的種子,現在只要一斤種子,老百姓不相信。”回憶起當年的場景,徐德明同事、鳳陽縣小溪河鎮農技站站長張傳海印象很深,徐德明幾乎每天都往各個村里跑,每次都是赤腳下地示范給村民看,直到腳底發炎才肯作罷。
長期勞累,徐德明先后患上了高血壓、胰腺炎、頸椎增生、腦供血不足等職業病,但為了不耽誤工作,他都采取保守治療。即使在萬不得已住院的時候,還把手提電腦帶到住院病房放在腿上,一只手打吊針,一只手“五指禪”處理業務。
據統計,2014年以來,徐德明累計推廣應用超級稻豐產高效配套技術、小麥優質高產示范創建數百萬畝次以上,實現優質稻谷、小麥等增收60萬噸以上,實現增收節支20億元左右。在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普及中,他圍繞業務工作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熱點、難點、焦點,腳步踏遍全縣所有行政村和較大自然莊,進行調查研究,了解民情民意,開展試驗示范,總結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和農業生產新技術,查找制約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累計撰寫各類調研報告達100多篇,先后在省級以上正式刊物公開發表科普文章和專業論文62篇。
在田里,他擼起袖子、卷起褲管,手把手教農民種田技術,做農民“貼心人”;回到辦公室,他刻苦鉆研,探索新技術,成為農業“保護神”。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對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作出了總體部署,這也為徐德明指明了工作方向。他表示,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兩強一增”行動計劃,圍繞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農民增收,加快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有力推進鄉村振興。(記者 史睿雯 劉職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