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場,砂堿壩,十年九澇人人怕……”被稱為“鍋底洼”的南小場位于金湖縣呂良鎮前進村,如今,南小場不僅盤活了村集體閑置資源,還實現了產業旺與生態美的良性循環,這些都得益于當地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2023年,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不斷加大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力度,在確保鄉村振興先導鎮有序推進、發展成果惠及全體百姓的同時,該縣也挖掘出一批通過公共空間治理實現強村富民的先進經驗與做法,前進村便是這其中的典型代表。
(資料圖片)
收回集體資源 創造治理條件
前進村位于呂良鎮東南片,村里有個近3000米防洪圩堤,多年以來一直被部分村民違規占用栽植樹木,嚴重影響了周邊南小場的土地利用率。
鄉村振興先導鎮村工作開展以來,前進村一方面借力先導鎮公共空間治理的政策要求,將其清理標準、細則一一與村民“見面”,通過深入細致的宣傳工作,做到家喻戶曉,入腦入心,在輿論引導下和公開透明行事中,統一了大家的思想認識。
另一方面,舉村組干部之力,用近2個月的時間挨家挨戶上門做群眾工作,堅持實事求是原則,采取戶戶推進的方式,最終說服村民同意砍伐這條圩堤和周邊近8000棵違規種植的樹木,集中收回了屬于村集體的土地資源,為公共空間的集中利用打下了基礎。
整合“庭前地” “小田變大田”
鑒于前進村各戶村民門前均有少數閑散土地或魚塘,以往均由各家各戶自行種養,收入較不穩定。為改變這一現狀,提高閑散土地的經濟效益,前進村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在廣泛聽取村民建議意見的基礎上,統籌兼顧集體與個人、承包方的多方利益,形成方案后交村民大會決議,由村干部挨家挨戶上門丈量門前土地或魚塘面積,并以此為依據與村民簽訂書面協議,交由村委會統一投資開發對外發包,最終收入按協議面積乘以發包單價返還給村民。
截至目前,前進村各家“庭前地”“院前塘”已全部發包,其中土地321畝,每畝1240元;水面130畝,每畝801元。
整治“鍋底洼” 創高效示范區
“以前這300畝低洼地,一下雨就淹了,種啥都不行,現在綜合開發后,竟能發揮這么大用處,自己不但能掙到錢,還富了集體,心里別提多開心了。”村民傅廷光高興地說。
據悉,在前進村有一片將近300畝的低洼土地,村民們都稱它為“鍋底洼”,多年來一直無法合理利用。該村村委會圍繞發展是關鍵、富民是核心,邀請多位農業專家現場考察,經多方科學認證后,決定投資50萬元對該片“鍋底洼”進行集中平整,打造一個特色高效農業示范區。項目實施后可明顯改善土地灌排條件,達到“引得進、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的科學水系要求,并可恢復土地面積480畝,其中新增土地面積180畝。
據前進村黨總支書記楊茂湘介紹,這塊“鍋底洼”平整后將規劃成為涵蓋優質水產品基地、優質稻米基地、水生蔬菜基地和特種養殖基地的高效農業示范綜合用地,并有望最終形成500畝生態觀光農業特色項目。屆時,每年將為前進村增加近15萬元集體性收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