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市文物局處獲悉,琉璃河遺址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在城內發現結構清晰、內涵豐富的成規模夯土建筑基址。
琉璃河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是西周時期燕國的都城和始封地,現存西周時期的夯土城墻、城內遺存和墓葬區。琉璃河遺址距今逾三千年歷史,是目前北京地區可追溯到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源頭,被譽為“北京城之源”。1988年,琉璃河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日,《琉璃河遺址保護規劃(2020-2035年)》正式發布,遺址核心區村莊搬遷騰退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琉璃河遺址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據介紹,考古隊在遺址內搭建了三維測控網,建立起琉璃河遺址考古信息系統。城內西北側發現成規模夯土建筑一處,夯土建筑目前揭露范圍東西長約28米,南北長約26米。其夯土基礎最厚處達1.62米,為分塊逐層夯筑,夯層厚約8-12厘米,夯筑質量較好。夯土基礎之上保存有多組墻體和若干柱洞。夯土建筑上可見至少四層人類活動面,墻體也可見修補痕跡,可知該基址歷經至少四次廢棄、再利用行為?;方ㄔ炷甏辉缬谖髦茉缙?,廢棄年代不晚于西周晚期,時間跨度較大。這一夯土建筑基址結構明確、層次清晰,對于研究早期建筑工藝、建筑結構和遺址興衰具有重要價值。
考古遺址現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現場負責人王晶表示,琉璃河遺址本次新發現的夯土建筑基址等級較高,符合西周早期諸侯國的等級地位,不但印證了文獻中關于“周初封燕”的史實,更為我們研究早期國家治理水平和等級制度提供了新的材料。遺物中表現出的中原旱作農業生產方式與出土器物中北方草原特征的遺物,共同體現出琉璃河遺址在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是早期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間的重要橋梁。(記者 胡曉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