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
從人的需求出發,營造舒適宜居生活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月5日下午,市人大代表分組審議武漢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長江日報記者任勇 攝
1月5日下午,政協武漢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進入小組討論環節。
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
長江日報訊(記者譚德磊 通訊員車璇 陳雨)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實施城市更新,開展“城市更新年”行動,制定城市更新三年行動方案,推進三陽設計之都等26個重點單元優化升級,打造漢陽知音東苑等5個老舊小區成片改造示范點,完成260個老舊小區改造。
1月5日,兩會召開期間,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聚焦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等熱門話題展開討論,結合各自領域工作實際提出相關建議。
■ 完善社區級配套服務
讓老舊小區煥發生機活力
“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到漢陽知音東苑等老舊小區成片改造示范點,讓我們倍感振奮,對接下來的工作充滿信心。”市人大代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漢陽分局局長劉思橋表示。
知音東苑是一個建成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老舊小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有39棟房屋,居住著2400多戶居民。如今,小區房屋使用年限長,管網等設施老舊,沒有規劃建設地下地上停車位,居民停車困難,生活配套不足,購物不便,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居民生活。
該小區已被納入老舊小區改造計劃。目前,漢陽區有關部門正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規劃編制工作。“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我們要留住城市記憶,保護城市文脈,彰顯城市個性,塑造城市氣質。”劉思橋介紹,作為老舊小區成片改造示范點,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知音東苑按照“共同締造”的思路進行建設,對中心花園實行復合利用改造,擬建一棟集社區服務、停車、康養、文體活動等功能于一體的便民服務設施,緩解居民停車難題,實行人車分流,建造相對集中的人行健身步道,打造休閑生活空間。今年,以此為契機,漢陽還將改造28個老舊小區。
“為了更好推進老舊小區成片改造示范點,我們要踐行完整社區的理念,利用周邊成熟的基礎設施,完善并整合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幼兒園、托兒所、老年服務站等;通過查漏補缺,完善購物、就餐、家政服務、快遞等服務功能,打造15分鐘步行可到達范圍內的便民生活圈,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他建議道。
“老舊小區改造還是要從人的需求出發,激活老舊小區生活服務空間。”市政協委員、民革市委常委、市規劃研究院教授級高級規劃師胡曉玲建議,在社區營造上要重塑熟人社會生態和秩序,社區、業委會、物業三方聯動,建立綜合性服務平臺,提供養老、托幼、輔導、交流等專業服務,營造舒適宜居的500米生活圈。
■ 啃下“硬骨頭”
解決好老舊小區改造難題
近幾年,通過大規模改造,實施外墻屋面滲水整治、二次供水改造、排水管網改造、加裝電梯、道路硬化、小區綠化、配套設施建設等系列改造項目,一批老舊小區煥然一新,讓群眾切切實實得了實惠。
“前面容易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接下來還要啃下‘硬骨頭’。”市政協委員、民革市委常委、江漢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安全管理中心主任劉元認為,今后,涉及老舊小區的室內排水、老化管道等設施改造,以及電氣管線入地等改造項目涉及部門交叉,實施協調難度更大。
他建議,老舊小區改造要做好頂層設計、政策設計,更加注重后期運維保障。改造過程中,還要發揮好社區黨建引領作用,組織社區工作者做好群眾工作,協調居民各方利益,爭取群眾支持。小區居民自身也要發揮好業委會、居民自治組織等方面的作用,形成自治合力。
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配套基礎設施的改造提升同樣重要。市人大代表、中鐵大橋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文武松反映:部分老舊小區實施改造后,因新建路燈非路燈管理部門統籌建設,導致新建路燈接收困難,無法接入小區原電源點,路燈建好后遲遲無法點亮。
“新建路燈不能及時通電問題在近年老舊小區改造中普遍存在,直接影響居民生活。”文武松建議,市級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持,給予資金補助,支持解決老舊小區改造后路燈通電問題,路燈管理部門同意接入小區原電源點,提高老舊小區改造質量。
“經過30多年發展和應用,我市早期建設的燃氣管網設施也逐漸進入老化期。”市政協委員、民革黃陂支部副主委、武漢華潤燃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桂凌建議,加快推進老舊管網改造升級,特別是對使用年限超過30年的老舊鑄鐵管道,應加快實施改造升級,消除安全運行風險。要充分發揮基層協調作用,交管、城建及街道社區要積極牽頭破解老舊管網改造中主干道路施工交通組織難、多個管網改造統籌難、小區施工協調難等工作瓶頸,統籌推進,形成工作合力。
■ 保護好城市肌理
實現可持續的城市更新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發展已從“增量開發”進入到“存量運營”時代。
“實施城市更新,就是要以滿足居民需求,補齊區域短板為核心,在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的基礎上,重點針對存量空間進行合理的改造,從‘大拆大建’轉向為‘留改拆’并舉,在城市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突破。”劉思橋說。
胡曉玲認為,城市更新不僅僅是修補、修復,而是要通過更新激活發展空間,是對城市資產的精細化再利用。“在城市,具體到自行車道、慢行步道、無障礙系統等設施的規劃建設,處處體現著城市更新的理念和水平。”她建議,城市更新要遵從城市發展一般規律,保持對歷史的敬畏、對生活環境的尊重,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保護好歷史文化風貌和城市肌理,不破壞城市的社會結構、產業生態網絡,留住城市公共記憶,塑造城市個性特色,做到不追趕潮流,不大拆大建,而是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推進小增小減、小修小補,實現與時俱進、可持續的城市更新。
市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副總經理、城市投資運營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夏元云認為,適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市更新實踐要求,武漢城市更新步入由“留改拆”向“留改拆建控”并舉的新階段。雖然城市更新行動有了初步探索,但在政策體系、保障措施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城市更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夏元云建議,通過立法為城市更新提供法制保障,為解決城市更新中的難點、堵點設定法定依據,進而提高城市更新推進效率。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如何騰退空間發展租賃住房和便民服務、如何利用地下地上空間補充城市功能、如何改造利用老舊小區共有空間和設施、如何順利拆遷和搬遷等,這些難點和堵點均可以通過立法的形式進一步明確和固化。同時,要積極借鑒各城市先進經驗,加快形成完善的政策體系,統籌規范更新行動。此外,還要充分吸收城市更新行動試點經驗,做實一二三級聯動、土地政策、投融資模式等關鍵環節,加快明晰社會資本參與路徑,更好推進城市更新行動。
(注:圖片及素材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電話:027-85721622 。)
標簽: 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