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經濟“掉隊”一度被質疑“蘇錫通取代蘇錫常”“蘇錫無常”的常州,終于迎來高光時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常州市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常州實現GDP 9550.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5%,距離萬億只差“臨門一腳”。
事實上,作為傳統蘇南“蘇錫常”三杰之一,在蘇州和無錫分別于2011年、2017年先后邁入“萬億俱樂部”后,常州何時突破萬億元大關,備受矚目。
2023年是常州沖刺“GDP萬億之城”的決勝之年。為此,常州“新春第一會”聚焦新能源,決心把新能源之都建設作為能級躍升、破圈突圍的著力點,吹響沖擊“GDP萬億之城”的號角。
萬億之城背后的常州雄心
7805.3億元、8807.58 億元、9550.1億元,過去三年,常州GDP一年跨上一個新臺階,距離萬億之城僅一步之遙。
在今年“新春第一會”上,市委書記陳金虎明確表示,今年常州將滿懷豪情邁進GDP萬億之城。
放眼全國,常州作為最具競爭力的“萬億之城”后備軍,能與之一爭的只有山東煙臺。2022年,煙臺市經濟總量同樣超過9500億元大關,達到9515.86億元,同比增長5.1%。此前,煙臺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2023年要“爭取突破萬億元大關”。
作為“如影隨形”的老對手,多年來煙臺GDP雖一度領先常州,卻未拉開明顯差距。直到2020年,常州才以不到100億元的優勢超過煙臺。而今年煙臺憑借5.1%的GDP增速,將與常州的差距又縮小到30億元左右。
可以預見,今年常州和煙臺只需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速平穩度過,那么2023年雙方攜手晉升萬億GDP城市將是大概率事件。
目光投向省內,與常州同屬于GDP萬億俱樂部重要沖刺者的徐州,則進一步拉長了晉級萬億之城的戰線。
此前,徐州市“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徐州GDP將超過1萬億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錨定“十四五”躋身萬億級城市行列不動搖。
2022年徐州實現GDP達到8457.84億元,同比增長3.2%。相比2021年,常州領先徐州不到700億元的差距,2022年擴大到了1100億元。
按照去年徐州經濟增長情況來看,到2025年實現經濟總量破萬億的目標恐怕難度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江蘇已有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四座“GDP萬億之城”,若今年常州順利晉級GDP萬億俱樂部,則意味著江蘇將擁有第五座GDP萬億城市,一舉超過廣東,成為全國GDP萬億元城市數量最多的省份。
新能源產業突圍
一座城市的發展,緊要之處往往只有幾步。每一次彎道超越,都在于關鍵時刻先人一步把握機遇“窗口”,搶占產業“風口”。
站在萬億門檻前的常州,為什么“押寶”新能源?市委書記陳金虎表示,一方面,新能源領域進入了長周期、高成長的黃金時代,正在深度重構區域經濟地理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新能源是常州的強項,新能源產業已是常州鍛造發展優勢的“制勝之道”和“獨門絕技”。
2022年常州新能源領域產值突破 5000 億元,其中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光伏三大新能源產業完成產值同比增長96.5%,對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102.2%。
事實上,常州并非天生自帶“新能源”基因。常州并沒有豐富的鋰礦資源,也沒有傳統“汽車城”的積淀,那么,新能源產業為什么能夠在常州從無到有、做大做強?
早在2013年,新能源產業尚未形成氣候時,常州便靠整合資源的眼光和能力,無中生有,以“發、儲、送、用”為關鍵環節,布局新能源產業鏈,在新賽道上贏得先機。
如今的全球新能源產業,正逐漸呈現“世界看中國、中國看常州”的清晰格局,常州的新能源產業版圖已聚合了四海英雄。目前,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10位的龍頭企業中,有4家已布局常州,動力電池產銷量占全國1/5,江蘇全省1/2;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游企業數量超過3400家,居全國首位;擁有4家整車企業,新能源整車產量占江蘇“半壁江山”,2022年整車產銷超34萬輛……常州,已經成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板塊中產業鏈最長、涉及領域最全的地區之一。
下一步,常州提出了更高遠的發展目標:成為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在全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之都”。到2025年新能源產業規模超萬億元、資本市場新能源常州板塊市值超萬億元,到2035年產業規模在2025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
大的雄心背后必有大謀略。
為了打造新能源之都,常州也是傾盡全力。“新春第一會”上,常州發布《常州市推進新能源之都建設政策措施》,圍繞產業發展、技術創新、推廣應用、生態營造四個方面,聚焦新能源之都建設亟待突破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制定出十條重磅政策,用真金白銀、真心實意的政策支持撬動市場力量,為新能源產業發展再添一把火。
常州的信心,筑強“最優”支撐力
更高的城市能級,需要與之配套的服務。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法規司向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出感謝信,對常州營商環境工作給予高度評價。信中表示,2022年,常州市“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法治化建設步伐加快,國際化水平明顯提升,便利化舉措廣泛推行,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一流營商環境正在加速形成。
企業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主動力,誰能給企業更多保障,誰就能在經濟發展中搶跑。
去年9月,常州發布了《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重點任務清單》,制定18項攻堅任務,細化180條改革舉措,聚力提升企業獲得感和辦事便利度、著力推動投資便利度和長期投資吸引力。
常州出臺了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培育方案,多部門齊抓共管,從登記注冊、審批服務,到創新創業、減負增效,35條具體措施為市場主體筑起了發展與創新的“蓄水池”,讓各類市場主體在優質的營商環境中如魚得水、如鳥歸林。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開辦的企業“全鏈通”綜合服務,入選國家發改委《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1》示范引領“最佳實踐篇”;此外,常州還獲評全國營商環境“開辦企業”指標標桿城市,經驗在全國推廣。
企業發展好不好,主要看企業家。從民族工商業發祥地,到鄉鎮企業發起地,再到國際化智造名城,企業家群體在常州城市發展史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此,去年6 月 28 日,常州正式確定每年農歷正月初八為 " 常州企業家日 ",以一座城市的名義禮贊企業家的貢獻與情懷。
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各級黨委、政府必須當好企業家們的最強后盾、最佳拍檔,政企同心攜手、一起向未來。
目前,錨定“全國營商環境最優城市”等發展目標,常州繼續培優扶強市場主體,以更優質的市場土壤,為重振產業雄風、沖刺“GDP萬億之城”提供有力支撐。
新能源的賽道坡長雪厚,是未來最有希望、最具確定性、最富爆發力的領域。常州新能源產業的拔地而起,是支撐城市能級持續性躍升,沖刺萬億道路上的“關鍵武器”,但正如陳金虎所言GDP萬億元絕非是常州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