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真金白銀”直達快享,經營主體信心提振。日前,為推動經濟運行加快重回正常軌道、率先實現整體好轉,淮安市各部門針對經營主體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從降低企業成本、加強供需對接、安排獎補資金等方面發力,解決經營主體急難愁盼,增強發展信心。
減稅緩收,降本增效。“70多萬元的稅收減免對我們來說就是‘及時雨’,增加了企業現金流,讓發展的腳步更穩。”淮安市港口物流集團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貝亮說。自省政府“42條”措施發布以來,市稅務局建立健全“一圖二單四制度”,細化目標任務,對標對表、落細落實各項工作措施。“一圖”即編制《貫徹省政府<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若干政策措施實施意見>稅費服務指南》,促進納稅人繳費人對稅費優惠政策應知盡知。“二單”即制定《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助推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工作責任清單》和《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助推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工作任務清單》,形成涵蓋政策落實、納稅服務、政策宣傳、統計核算等11類19項59條的工作措施,進一步明確推進“路線圖”、工作“時間表”、落實“責任人”。“四制度”即每月調度制度、每月分析制度、每月通報制度、綜合監督制度,確保各項工作措施壓茬推進、落地落實。構建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內外協同抓落實機制,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為120余家企業送上“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大禮包”,收集5方面18條建議;依托“小淮說稅”平臺,開展直播培訓4場次、惠及8000人次,在納稅人云學堂、微信公眾號推送優惠政策課件,惠及企業34.1萬戶次,引導納稅人自主學習。目前,共為8.51萬戶納稅人繳費人減免稅費7693.77萬元、社保費3903.65萬元。
金融保障,紓困解難。“有了這筆資助金,企業接納訂單的能力有了更明顯的提高。我們不僅快速得到紓困融資支持,還享受到政府財政貼息政策,節約融資成本3萬元。”江蘇窗視界裝飾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健告訴記者,近來金屬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作為一家以鋁合金為原材料的生產型企業,制造成本大幅上漲,急需貸款緩解資金鏈緊張問題。“江蘇銀行淮安分行的客戶經理了解到我們的貸款需求后,介紹了‘江蘇省中小微企業紓困增產增效專項資金貸款’政策,我們成功申請了純信用免抵押產品‘小微貸’,4個工作日便獲得貸款300萬元。”有了這筆貸款,企業接納訂單的能力有了明顯提高,轉型發展的信心更足。打好金融服務“組合拳”,下好助企紓困“先手棋”。淮安市組織開展“匯金潤淮·共創未來”全市政銀企融資對接行動,全方位、多渠道為各類經營主體提供金融服務、保障融資需求。截至3月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7151.58億元,首次突破7000億元大關,比年初新增689.82億元。一季度末,全市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087.54億元,較年初增加120.33億元,同比增加30.57億元,同比增長28.98%。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市金融監管局會同市財政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淮安市中小微企業紓困增產增效專項資金貸款工作的通知》,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向上爭取,搶抓貸款額度。此外,淮安市設立2億元市級普惠金融風險補償基金,累計發放優惠貸款113.33億元,惠及民營中小微企業和科技型企業2054家。一季度,人民銀行淮安中支累計發放支農支小再貸款17.86億元,同比增長3.81億元,推動利率優惠政策直達快享,服務涉農、小微等經營實體。
獎補資金,助企發展。“一季度我們多項生產指標持續提升,成品管產量同比增長35.19%,經營效益指標再創歷史新高,實現一季度‘開門紅’。為此,市政府給予了獎勵。我們將更加努力,力爭全年產值突破30億元,企業利稅指標再上新臺階,為全市工業經濟發展作出應有貢獻。”江蘇天淮鋼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李進榮表示。今年以來,市工信局搶抓省政府“42條”政策窗口期,做好謀劃、論證和申報等工作,全力向上爭取,努力為經營主體爭取更多、更大支持。推動3家工廠獲批2023年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廠,12家企業申報國家設備設置與更新改造貸款貼息項目。推薦26個項目申報2023年省工業和信息產業轉型升級資金入庫項目,根據省工信廳公示的《2023年度江蘇省工業和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第一批)擬安排項目》,淮安市江蘇正大清江制藥新廠區項目工程等16個項目經申報入庫,數量位列蘇北第一。加強重點企業指導服務,及時了解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切實幫助解決。同時,根據《淮安市2023年春節期間穩崗留工保障經濟有序運行若干措施》和《淮安市工業強市發展專項引導資金管理辦法》文件精神,對1—2月完成工業總產值1億元以上、同比增速超10%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進行獎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