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來自山川湖海 卻囿于晝夜廚房與愛。”萬能青年旅店的歌詞紅遍大江南北。這一篇關于美食和踏青,人在家中,也倍加想念以往的春天去無錫吃的一些美食。
說到古鎮,我也頗有個小小的古鎮情節。讀書時就去過一些有名的古鎮,西塘、同里。4月里,我和朋友們又去了無錫。在暖融融的天氣里,只需穿一件薄薄的外套。大街上的風暖暖的吹過來,樹鱗次櫛比的綠了,花層層疊疊地開了。
春日踏青,一直喜歡在古鎮游走,這次選擇惠山古鎮。在無錫市中心,能夠保留如此原生態的一座古鎮真是讓人欣喜。一座古鎮,一院的明媚,一碗咸豆花,一出錫劇,品味惠山古鎮最真實的生活氣息。
我們去了惠山古鎮,這里是位于無錫市中心的古鎮。只是逛逛,并不用收門票,讓我想起曾和你一起去過江蘇的另外一些古鎮,去拍過的那些夜景與河邊的紅燈籠。
惠山古鎮的原生態保存得很好,你說過,這才是古鎮的原貌,這是人氣。有本地人生活著,才是活著的鎮子。早起的炊煙,飯鋪的吆喝聲,沿河邊都是喝茶聊天的人們,桌椅沿著長長的石子路擺了過去,桌子上放著大小不一的茶杯,泡著味道各異的茶,聊著相同而又不同的人生。你說,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咸…餓…撐,每次說到這里,我都忍不住笑出聲。
沿著古鎮的一段走進來,石板路的街兩旁是一座座老宅子,飛翹的檐角,高高聳立的風火墻。白色墻面,青色瓦片,正是江南民居的樣子。時不時會路過一座祠堂,轉眼又路過一座博物館。
若是清晨起得了早,就來古鎮吃份早面,喝壺早酒。喝早酒吃早面是江南人的生活方式,一杯桂花酒,一碗銀絲面。銀絲面是無錫人的味道記憶,如同蘇州的奧灶面,鎮江的鍋蓋面。
說是銀絲,即要面潔白如銀,纖細如絲。要清晨趕早去吃,六塊錢的光面配幾碟澆頭,素的可選應季的蠶豆、春筍、豆腐絲等,葷的有脆鱔、小排、醬油肉。
銀絲面光面只要六元錢,而現在做的人漸漸減少,因為銀絲面的工藝要求很是考究。湯是用黃鱔骨、豬肩胛骨等熬出的高湯,下面的水一定要是猛火燒成的滾水,一把面下去,長筷子一撈,面一浮上來即可。澆頭也是個個有講究,單說梁溪脆鱔,就要經過兩次油炸,口感一定要酥脆,吃起來味濃而汁酸。
用心做的面,保留了無錫老味道。它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情,是口中腹內對于繁雜生活的慰藉。踏遍萬千土地,我想找到那一重重花開,一層層云散,讀懂那些鄉愁。
而釀酒也并不簡單,用糯米和桂花釀就得桂花酒,通常也是經過了道道工序,從浸米、蒸飯、拌藥、兌水、壓榨、蒸甏、煎酒、灌甏到封泥自成一體。才得出了我們今早喝到的好味。等待能自由出門了,很想去江南,再去無錫吃一碗銀絲面,喝一盞桂花酒。*參加 百家號X馬蜂窩 聯合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