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銀行沖擊波仍在持續蔓延,在美國政府的雷霆手段下,美國多家銀行宣布倒閉。多種觀點認為,此番銀行業危機引發震蕩,已致使美國金融系統遭受重擊,甚至可演變為“雷曼2.0”,引發新一輪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拜登政府連任也會因此遇到考驗。
不斷加劇的恐慌情緒也驚動了“股神”巴菲特。當地時間3月19日,彭博社援引匿名知情人士消息稱,為平穩度過銀行業危機,過去一周拜登政府曾多次與巴菲特展開溝通,討論巴菲特是否能以某種方式投資美國地區銀行業。據悉,這位億萬富翁在通話中針對當前危機給出了意見和指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美國政府為何要向“股神”巴菲特求助?如果巴菲特介入銀行業危機,他可能如何“救市”?3月21日,潮新聞記者連線多位專家做出解讀。
拜登政府緊急求助有據可循
巴菲特出手或提振市場信心
“美聯儲并非真的對銀行危機‘視而不見’,某種角度來說,拜登政府向巴菲特‘求助’是合理的。”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指出,作為聯邦儲備銀行的美聯儲,并非是個政府單位,而是美國私人性質的中央銀行,這種情況下,美國往往會動用資本市場的資源來進行操作、求助。
巴菲特介入銀行危機救市是市場行為的體現,“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本身就是金融企業,是保險業,自身也有穩定美國金融市場的訴求。”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告訴潮新聞記者。
公開資料顯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創建于1956年,至今已有67年歷史,見證了美國經濟的興衰起伏,除了已經投資12年的美國銀行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公司曾向高盛投資了50億美元,在金融危機期間幫助提振了投資者對高盛的信心。近些年,無論是公司首席執行官對處于危機中的銀行的長期幫助,還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金融危機中頂住壓力的“救市”行為,都讓這家公司充滿傳奇色彩。
去年,巴菲特曾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東年會上表示,伯克希爾手頭總會保持有大量現金,如果經濟危機重演,持有大量現金的伯克希爾或許能跟救市的美聯儲一樣運作。實際來看,這種設想正在成為現實,根據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財報,目前伯克希爾賬面上依舊擁有1280億美元的現金。有媒體指出,這些現金能在關鍵的節點撬動更多的資源,甚至能左右市場的走向,對市場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巴菲特擁有海量的現金流,其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保險業,有很多的浮存金。在美國,現階段也只有巴菲特有這個資金實力。”盤和林認為,利用“股神”的名氣,美國政府可以增強民眾對金融機構的信心,通過市場運作將風險化解掉,“巴菲特能夠帶動其他投資人,給資本市場以信心,如果此次巴菲特重新投資銀行股,至少在資本市場層面是對銀行資產的一種認可。”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子榮認為,如果巴菲特同意美國政府的邀請,介入銀行危機,可能采用兩種“救市”行為:
其一,巴菲特可以在資本市場上增持銀行股,從情緒增強市場關于銀行股的信心,從當前情況來看,巴菲特繼續增持或者新增美國的商業銀行股票非常有可能。
其二,巴菲特可以向銀行注入流動性。“畢竟目前美國銀行面臨是流動性危機,2008年時,巴菲特就曾采取這個方法來救助‘高盛’。這次巴菲特介入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不過,他會采取什么形式、多大規模介入,還需要更多信息披露。”楊子榮說。
巴菲特提前減持銀行股背后:
美國銀行業面臨系統性問題
早在硅谷銀行爆雷兩個月前,就有媒體報道稱,巴菲特已提前“出逃”銀行股。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伯克希爾幾乎清倉了美國合眾銀行,并砍掉紐約梅隆銀行超一半倉位,此外,對富國銀行長達30多年的投資也早已結束。
盤和林認為,巴菲特減持主要有兩個層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宏觀原因,利率上行階段,銀行生意必然越來越難做;另一方面是基于對銀行投資的不好經歷,“金融機構的經營相當復雜,巴菲特經歷過富國銀行爆雷,因此對金融機構領域投資非常謹慎。如果巴菲特此時介入,也會挑選銀行系統中問題不大,資產質量較好的企業,避免錢被打水漂。”他認為,短期來看,巴菲特的減持行為可能會打擊美國銀行業的信心。
巴菲特減持銀行股的行為,側面反映出美國銀行業所面臨的系統性問題——由于美聯儲持續加息,硅谷銀行持有的國債和抵押支持債券(MBS)的賬面的損失越來越大,規模已經達到6200億美元,是創下了歷史性的記錄,比過去的高點還高10倍。當美聯儲把利率保持在相對高位時,很容易引發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講,美股去年已經有比較下行的壓力和暴跌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巴菲特減持銀行股是非常正確的選擇。”楊子榮說。
在楊子榮看來,美國銀行危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流動性壓力階段;第二階段流動性的壓力轉換為流動性的危機,銀行破產或者說股票價格下跌;第三個階段銀行股價跌到具有收購價值的階段,大量的機構開始抄底收購銀行資產,此后,銀行業重新復蘇反彈。“巴菲特在第二、三階段介入將會是不錯的選擇,從目前來看,硅谷銀行危機還未演變至第三階段,他此時出手會不會過早也存疑問。”楊子榮說。
銀行危機折射美經濟脆弱性
未來可能有更多機構出手救市
為何美國政府不采取措施,幫助已經遭受重擊的銀行業?楊子榮指出,美國政府一般會采取三種形式應對銀行危機:運用前期加息甚至降息等貨幣政策、通過貼現窗口注入資金以增加銀行流動性或者政府救助的形式。
“目前,從貨幣政策來說,美國通脹仍處于高位,且有一定黏性,采用這種方法,可能會導致通脹再次反彈,治理成本可能會非常高;同時,由于美聯儲正在縮表(注:指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新增流動性可能導致資產負債表不減反增,與縮表政策產生沖突,導致第二種方式只能救急,無法常態化;政府救助則存在道德風險,可能導致眾多機構放松或暫停風險管理,造成更大的危害。”楊子榮說,這也是美聯儲可以救助硅谷銀行卻選擇拒絕的原因。
接連倒閉的銀行,及美聯儲面對銀行危機時的“有心無力”,都折射出美國經濟的脆弱性。據楊子榮介紹,2008年以來美國進入低通脹和低利率時代,滋生了很多資產泡沫,并助長了高杠桿的投資行為。“兩種風險結合,就形成美國經濟脆弱性的問題。因為美國目前國內市場價格和投資行為模式,都是在低利率模式環境下形成的,大家都沒有預料到,美國經濟迎來了40年來的高通脹,迫使2022年3月美聯儲貨幣政策急轉向,加息幅度和速度創下40年新高,導致美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急劇上升,問題相對嚴重的銀行率先暴雷。”
硅谷銀行倒下后,美國社會科學網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共有186家銀行有類似硅谷銀行的風險。彭博社18日報道稱,即便這些銀行中只有一半出現擠兌,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也難以拿出足夠的資金,屆時將有3000億美元獲得聯邦儲蓄保險的存款遭受風險。
這種風險是否會演變為更大的次生風險?楊子榮認為,此次爆雷的都是中小銀行,相對而言不至于引發類似于2008年的系統性的危機,因為美國商業銀行底層資產還比較健康,并沒有到資不抵債的地步,更多還是面臨著流動性壓力。“不過,從短期來看,美國通脹不可能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美國經濟依然面臨嚴重風險。”
他指出,美國經濟核心風險在于,在其通脹具有黏性的情況下,只能把利率維持在高位更長的時間,從而導致其商業銀行持有資產的質量下降,例如實體經濟增速下行、企業利潤下滑以及垃圾債的違約風險上升等,一旦美國商業銀行的底層資產邏輯遭到破壞,那么美國將面臨系統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高通脹還未緩解,系統性壓力可能就轉換為系統性危機,進而重創美國實體經濟。
倘若美國經濟持續衰退,危機進一步蔓延,很難預料巴菲特及其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能否“力挽狂瀾”,拯救陷入困境的美國金融系統,
“對于任何一個大的危機來說,個人影響都是相對比較有限的,特別是巴菲特,某種程度來說,他只是一個投資者,而不是一個銀行財團。”江瀚指出,長遠來看,巴菲特個人的整體的冷資金實力,對于拯救銀行體系來說,可能還是杯水車薪。
他認為,巴菲特介入銀行危機是方向性的行為,“由于巴菲特已經開始出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機構開始出手救市。”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