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
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
(資料圖片)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5.1%
完成四批次累計超1.7萬家
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
同比增長35.5%,總量居全省第一
……
今天上午,在南京市新聞發布廳召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專場新聞發布會,由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鼓樓區政府、江寧區政府相關負責同志介紹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2023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5.1%,完成四批次累計超1.7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同比增長35.5%,總量居全省第一。
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取得新的突破
◆ 全力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取得新突破。
堅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發揮自身科研優勢,匯聚戰略科技力量,積極融入國家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整體布局。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發布了網絡內生安全試驗場 NEST2.0、國內首款內生安全200G DPU芯片、智能網聯汽車內生安全網聯系統T-BOX等3項重大原創成果。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克隆了水稻秈粳亞種關鍵基因,有力支撐了優質高產育種和廣親和水稻種質資源創制。國家集成電路設計自動化技術創新中心正式揭牌運行。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南京)研發生產的碳化硅高壓電力電子器件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南京現代綜合交通實驗室攻克了復雜環境下的材料性能定向設計等難題,自主研發的新材料各項性能遠超國外。“南京智能計算中心”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全省唯一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紫金山天文臺獲得當前國際上地球視角下唯一的太陽爆發硬X射線像。
◆ 體系化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產學研深度融合取得新突破。
堅持深化與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我市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重點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揭牌,東南大學與中興通訊等企業簽約一批校企合作項目。深化與中國科學院戰略合作,開源軟件供應鏈重大基礎設施平臺“源圖”構建了全國規模最大的開源軟件供應鏈知識圖譜。“問天1”類腦超級計算機進入生產組裝、軟硬件系統調試及應用部署階段。國科大南京學院在校學生累計超過1500人。加快培育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江蘇艾洛特醫藥研究院項目斬獲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總決賽優勝獎。今年上半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98億元、同比增長15.81%。
◆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創新型企業集群培育取得新突破。
堅持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導帶動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南京高華科技為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箭體提供內部脈動壓力和微壓傳感器,保障火箭順利發射。南京英田光學承擔了嫦娥五號探月工程等多項國家重點工程的光學元件、空間激光通信天基終端和地面站的配套任務。南京馴鹿生物醫藥研發的伊基奧侖賽注射液獲批上市,成為全球首個全人源靶向BCMA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也是國內第一款自主研發的全流程生產的細胞治療產品。7月19日,《中國新賽道體系發展報告2023》在南京發布,南京在新賽道培育城市的競逐中位于全國第六、全省第一。江北新區生物藥品制品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獲批成為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
◆ 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制度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堅持落地國家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試點任務,著力打通掣肘科技創新發展的堵點難點。探索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協同南京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總結歸納 “低收費長賦權”“先試用后轉讓”等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有益做法。探索建設國家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以科創金融服務驛站為抓手,開展“價值發現”“陪伴成長”“助力騰飛”三大行動,構建“寧科貸”“科創投”“科創債”三位一體金融賦能機制。今年上半年,“寧科貸”當年累計為科技型企業發放貸款超過1萬筆、金額超275億元,科創基金合作成立子基金總規模達95.4億元、母子基金累計投資項目超580個。探索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啟動實施2023年市級重大科技專項申報,分“揭榜掛帥”“聯合攻關”“面上攻關”三類項目支持開展提升產業自主可控水平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著力解決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力爭到2023年底,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超過3.8%,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確保突破1萬家、力爭達到1.2萬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確保達到2.2萬家、力爭達到2.5萬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900億元。
瞄準“產業科技創新”主攻方向
聚焦“有全球影響力”目標定位
持續推動科技與產業雙向發力
◆ 優化空間布局,更大力度凝聚全域協同合力。
加快推動“一院兩帶五園”創新布局落地,串聯環紫金山科技創新帶創新要素,推動江北新區產業創新帶產業需求和創新資源雙向對接,強化“五園”與“兩帶”優勢互補,著力塑造城市創新增長極。
◆ 強化前沿攻關,更大力度鍛造原創突破引擎。
支持紫金山實驗室、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南京)、國家集成電路設計自動化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科創平臺匯聚更多原始創新力量、承擔更多國家戰略任務,不斷強化對國家戰略科技需求和重大科研任務支撐。
◆ 壯大企業主體,更大力度注入產業升級動能。
實施高企培育“筑基”“強基”“鏈基”“固基”工程,以企業為主體推動產學研合作、組建創新聯合體,在6G通信、未來網絡、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為代表的“新賽道”上,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
◆ 深化產科融合,更大力度推動成果高效轉化。
加快鍛造一支高水平復合型“科技經紀人”隊伍,培育40家左右高水平、平臺型新型研發機構。構建概念驗證、技術熟化、小試中試貫通式成果轉化平臺,更好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工程化轉化與產業化落地等各個環節。
◆ 對接全球資源,更大力度打造開放協同網絡。
強化南京都市圈科技創新平臺聯合共創,深度融入長三角科創共同體、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布局建設國別(國際)科技合作園區,聚力推進創新資源跨區域跨領域配置,構建高水平國際化開放協同創新網絡。
◆ 落地改革任務,更大力度提升創新治理能力。
發揮國家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城市制度優勢,試行“揭榜掛帥”“賽馬制”“里程碑考核”等新機制。加快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持續優化創新生態,為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奠定堅實基礎,為全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扛起主承載區使命擔當。
在發布會召開之前
小布也收到了很多網友
關心關注的問題和意見建議
很多網友關心南京對
人才創新有哪些激勵、鼓勵措施
請問南京在這方面
開展了哪些主要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市人社局一級調研員馬書婷:
今年以來,市人社局不斷健全
更加積極開放、精準有效的
人才政策體系
著力打造多層次人才隊伍
?
◆ 力破藩籬壁壘,深化人才評價改革。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有關部署,堅持分級分類、穩步推進,大刀闊斧“破四唯”,旗幟鮮明“立新標”,暢通各類人才成長通道。
一是優化評價方式。完善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完成16個高級職稱、56個中級職稱評委會專家庫換屆工作,吸納各類專家10514人次,推進專家評審、考評結合、業績展示、面試答辯等多種綜合評價方式,進一步提高評審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二是授權用人主體。支持專業技術人才密集、技術實力較強、內部管理規范的高企、規上、專精特新等企業及其他用人主體開展職稱自主評審,著力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和使用中的積極作用。
三是聚焦產業人才。在全省率先建立數字經濟職稱評審制度,新設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等專業職稱評委會,讓新興產業人才得到科學的評價、引導和激勵,培養壯大新興產業人才隊伍,促進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四是開展人才舉薦。推進實施人才舉薦制,通過業界“伯樂”相才薦才的方式,發現、選拔和培養一批在我市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嶄露頭角、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暢通非共識性人才成長和服務“綠色通道”,努力打造國際化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 完善培育體系,建強技能人才隊伍。
圍繞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要求,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探索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助力我市產業轉型發展。
一是全面推進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發揮大培訓工作格局機制,更加精準定位和布局職業技能培訓,全力推進崗位技能提升培訓、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項目制培訓和參保職工技能提升補貼,進一步發揮政府補貼導向作用。
二是持續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各類高技能人才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評選優秀高技能人才,指導推動企業做好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上半年新建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個、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7個,新增省企業首席技師11名。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堅持“服務產業、多元辦學、規范管理、內涵發展”工作理念,持續指導技工院校在共同培養專業教師和技能人才、規范開展學生頂崗實習活動等方面加深與行業企業合作。目前我市校企合作單位超600家,其中深度合作單位超200家,校企聯合共建實訓基地92個,共開設訂單班、冠名班103個。
◆ 鼓勵創新創業,加速青年人才集聚。
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之源。南京歷來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堅持集聚培養并重,支持青年人挑大梁、當主角,努力打造一支青年創新創業生力軍。
一是集聚青年博士后人才。支持各類企事業單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組織開展“海內外博士·項目對接會”等活動,鼓勵博站招收優秀博士進站從事科技創新工作,上半年共新招收博士后312名,發放博士后招收和科研資助250萬元。
二是集聚青年留學人員。持續擦亮“留交會”金字招牌,成功舉辦第十五屆南京留交會,200多個創新創業項目達成落戶或合作意向、逾百名博士達成合作意向、300余名高層次人才達成入職意向,遴選10名南京市優秀留學歸國人員和10家南京市高成長留學人員創業企業。
三是集聚青年大學生。持續優化實施“紫金山英才計劃青年大學生就業創業項目”,創新完善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支持政策,構建政策落實、服務提供、見習培訓、創業支持、困難幫扶“全鏈條”政策服務體系。注重從保障人才安居、激勵自主創業、拓寬就業渠道、促進企業吸納等方面綜合施策,為集聚青年人才就業創業創造良好環境。
下一步,市人社局將
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著力建強多層次人才隊伍
持續打造引才聚才“強磁場”
?
◆ 更優機制發展人才。
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按時有序完成全市76個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會評審工作。試點開展國(境)外職業資格比照認定工作。優化高層次人才舉薦制,賦予科技領軍企業單獨舉薦權,進一步拓寬非共識性人才舉薦渠道。深入推進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完善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評價體系,鼓勵企業設立技能專家、首席技師、特級技師等崗位,拓寬技能人才晉升通道。
◆ 更實舉措集聚人才。
強化政策扶持,立足南京2023年度創新型產業體系緊缺人才需求目錄,引導支持廣大用人主體按需引才。深入實施“寧聚”行動和“紫金山英才計劃青年大學生就業創業項目”,舉辦第十一屆“贏在南京”青創大賽決賽和“創聚金陵”等系列活動,舉辦2024年度“贏在南京”海外人才創業大賽,吸引集聚各類優秀人才來寧留寧創新創業。
◆ 更高平臺培育人才。
推進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留學生創業園等創業載體建設,創建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市級企業專家工作室、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充分發揮平臺聚才用才效能。開展第十二批南京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選拔工作,優化各類人才服務舉措,提升人才服務效能,營造良好氛圍,更大力度引進培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
還有這些大家關心的問題
一起來看
問: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的主渠道與主陣地,是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請問南京市在扎實推進教育服務科技自立自強方面主要有哪些做法?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謀劃?
市教育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戴興海:
◆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筑牢科技創新之基。
近幾年,我們著力從優化資源供給、推進優質均衡、堅持五育并舉、建強教師隊伍、深化評價改革、創新教育治理等方面,加快構建南京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全市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率全省第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普通高中多樣特色發展優勢彰顯,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全國領先,全市域創成省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全省唯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65%以上,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2.99年,教育現代化總體水平連續六年全省第一。
◆ 堅持發展素質教育,注重提升創新素養。
我市堅持發展素質教育,加快育人方式變革,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提升中小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素養,我市加快構建校內外結合的科學教育體系,全面提高科學課程實施質量,認真落實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率先成立中小學科技創新學院,深入實施“星光計劃”,持續推進“五個一百工程”(包括邀請一百名院士進校園、邀請一百個創業之星進校園,建立一百個中小學“星光”基地,建立一百個創新教育指導團隊、開展一百個創新創業項目研究等),全市每年注冊參與“星光計劃”的學生近4萬人次。2021年,創辦了全國第一家由教育、科技、關工委聯合成立的“中小學科技創新中心”,實現科、教、館、校四方資源聚合、暢通聯動,切實推進科教融匯。
◆ 推動校地融合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充分利用在寧高校眾多的獨特優勢,積極探索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聯動發展的新路徑。一方面,牽手共畫育人“同心圓”,支持中小學主動對接高校,開發出像南師附中“大學先修課程”、南外“走向大師”、金陵中學“準博士培養站”、南京一中“院士1課堂”等一大批創新性課程項目,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厚植土壤。另一方面,聯手增強人才“吸引力”,鼓勵在寧高校與地方聯辦中小學,新增像金陵小學這樣的一批優質學校,提高基礎教育辦學水平。
下一步,市教育局
將著力以下三方面工作
◆ 實施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計劃,增強戰略人才培養能力。
深入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等,加快建立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遴選和培養機制,探索英才學生發展“雙導師制”(校內與校外)。聯合高校共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指導中心,做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規劃和實施,通過舉辦英才夏令營等方式,實施高校與高中拔尖創新人才聯合培養項目。實施“中小學科技創新教育提升行動”,高質量實施科學教學、高水平研發科創課程、變革科創學習方式、普及普惠優質科創資源。
◆ 實施職業教育融通提質計劃,提升服務產業發展能力。
力爭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以中職為基礎、高職為主體、本科為引領的南京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優化職業學校辦學層次,強化市屬本科院校服務南京戰略的屬地定位,設計并做好中高本一體化貫通培養項目。提升產教融合發展水平,鼓勵以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方式,吸引優勢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技術研發中心、產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推動建設20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市級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實施大國工匠“金陵工坊”行動計劃,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 開展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提升校地融合發展能力。
南京現有普通高等學校51所,其中部屬8所,省屬26所,市屬4所,民辦13所。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13所高校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共涉及哲學、中國語言文學等43個學科。今后,市教育局將對照《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方案(2021-2025年)》要求,加強與在寧高校院所的聯絡對接,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研究團隊的教育服務保障力度。鼓勵市屬高校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圍繞前沿領域,聚焦城市需求,孵化科創成果。持續深化校地融合發展,深入推進我市基礎教育與南京大學深化合作,試點推動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在寧高校與中小學共建共享項目,力爭到2025年,建成5個基礎教育創新示范區,推動全市100所中小學與地方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多種形式教育合作。
問:作為國家級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南京在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上采取了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還有哪些考慮和安排?
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張睿:
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獲批以來
市地方金融監管局會同
人行南京分行營管部、
科技局、知識產權局等部門
系統優化科創金融生態體系
全面激發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動能
◆ 打造金融服務科創的新模式。
推動科創金融專營化發展,引導金融機構制訂科創金融服務行動方案,創設專屬金融產品。目前,全市金融機構已經設立科創金融服務中心、科技支行等各類科創金融專營組織28家,創新推出一批研發貸、科創貸、人才貸等專屬產品。上半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貸款、科技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分別同比增長29.4%、33.3%,高于各類貸款余額增速15%和18.9%。同時,綜合運用資本市場、債券市場、銀行間市場等創新工具,拓寬科創企業融資渠道。上半年,全市新增6家上市公司中,4家登陸科創板,數量僅次于上海,與北京并列第二;累計發行科創票據16只,規模92.9億元。全國首批、江蘇唯一的股債結合混合型科創票據也于7月26日在南京落地,目前存量科技創新公司債和創新創業公司債共11只,規模61億元;市新興產業基金及市科創基金共引導設立子基金91支,總規模1279.6億,有力支持了“2+6+6”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
◆ 建立金融與科創企業的新鏈接。
持續強化金融資源和科創資源的高效對接,線上,建立了南京市科創金融產品庫和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庫,公布2萬余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名單,精選推出160余款科創金融產品,利用南京金服平臺以及“寧企通”金融服務專區等平臺,推動金融科技資源高效配置。線下,依托高新園區和孵化器創新設立了首批6家科創金融服務驛站,為科創企業提供專業化、綜合性金融服務;調動各板塊和園區積極性,組織常態化科技金融路演,全方位延伸工作觸角、提升服務的便利度、有效度。
◆ 強化科創金融政策的新供給。
設立了“寧創融”、“寧科貸”等政銀合作政策產品,建立了涵蓋股權投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融資擔保、企業上市等獎補政策。目前,“寧創融”額度已經提升到100億元,“寧科貸”貸款余額已經接近600億元,有力的在總量、成本上滿足科創企業需求。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累計發行規模5.03億元,上半年累計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金額超過16億元,有效實現了“知產”變“資產”。正圍繞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就科創金融市場失靈和短板領域研究出臺政策措施,積極爭取通過政策創新、監管創新,全力推動金融資本向科技創新創業配置。
◆ 致力推動科創金融制度創新的新突破。
正推動金融機構廣泛建立、完善科創金融考核激勵和盡職免責制度,創新科創金融利率定價模式,降低科創企業融資成本;將通過政府引導基金的體制機制改革,協同構建科技、產業、人才、天使系列基金,培育和引導更多的“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加快推進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試點落地,提升私募股權市場的流動性等等。努力推動一批重大改革和制度創新試點落地,進一步激發金融要素向科創企業配置的動能。
問:鼓樓區科教資源豐富,科研力量雄厚,請問鼓樓區如何充分發揮高校資源優勢,強化地方與高校的合作交流,推動高校豐富的技術成果高效率轉化,滿足高校創新人才的創業需求?
鼓樓區政府副區長馮泉:
鼓樓區以打造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先行區為目標,以全域創新發展為路徑,打造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特征,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的校地合作新路徑。
主要做法與成效
◆ 機制聯動,強化校地新鏈接。
組建區人大“高校代表組”,構建“4+2+N”校地共建工作機制。一所高校一個專班,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全力推動產學研合作事項落地。2023年,鼓樓區與南大簽訂《共建蘇港(國際)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合作協議》《共建“雙碳”創新發展集聚區合作協議》,打造環南大國際創新港,推動“雙碳”技術研發和“雙碳”產業創新發展;與南郵簽署深化校地融合戰略合作協議,共同舉辦校友企業家聯盟大會暨數字經濟高峰論壇;與南審簽署校地合作協議,協同推進區域智庫產業發展、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國際人才培養等方面合作。
◆ 載體聯建,拓展科創新空間。
與南京工業大學共建南京科技廣場綜合科技服務平臺,支持恒瑞醫藥、圣和藥業與中國藥科大學共建“聯合創新中心”,利用老校區建設人才定制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全區建成7家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其中南大、南工大、南郵3家國家級。圍繞駐區高校創新資源稟賦,完善片區功能性創新平臺體系,開創以高校為核心、周邊空間一體融合建設的“鼓樓模式”,累計建成環南大、南財等高品質科創載體16個、52萬平方米。
◆ 平臺聯創,發力產業新賽道。
依托高校特色學科及省部級科研平臺,共建新型顯示與視覺感知石城實驗室、碳中和研究院、5G創新中心、電工技術學會南京科創中心、南藝跨學科產教融合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依托南郵大、南工大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設的省級物聯網眾創社區獲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支持。依托創新平臺資源,相繼舉辦2023國際顯示技術大會、2023第十八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術大會暨雙碳產業創新發展大會。
◆ 人才聯育,積厚發展新勢能。
深入落實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積極服務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協同配合,共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與南京大學等10家高校院所共同成立校地融合“人才聯絡站”,打造“創業人才優孵,高校人才優享,企業人才優育”三優工程。發揮企業海外研發中心、歐美同學會等平臺作用,國家重點人才工程入選取得重大突破,高校教授到企業擔任科技副總人數連續兩年居全市前列。
鼓樓區將繼續深化以產城融合、城創融合為特點的“全域創新”體系,聚焦和完善“一校、一品、一特、一園”總體布局和工作思路,在政產學研協同發展上不斷跨越邁進。
下一步舉措
◆ 持續擦亮“一品”。
放大“創贏鼓樓”創新創業大賽、“鼓悅薈”品牌效應,提升“創享會”“巷”心力等影響力。發揮駐區高校優勢,共同舉辦南京大學“勵行杯”全球校友創新創業大賽、南郵“3S”大賽、打造藥大“康巷”品牌等,擦亮“一校一品”,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
◆ 重點做強“一特”。
發揮南大、南工大、河海大學在“雙碳”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優勢,成立江蘇省“雙碳”綠色聯盟。支持環南藝藝術文化街區開展元宇宙技術創新和應用示范,構建生產、生活、城市治理等方面的元宇宙應用場景。發揮南大、中國藥科大、南醫大等高校院所科研特色,加速推進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發展。做強“一校一特”,推進政校企三方聯動,產學研三維協同。
◆ 合力建好“一園”。
根據各高校不同情況及老校區功能定位,借助眾創社區、科創載體,與駐區高校在城市更新等領域共建全方位、全過程合作平臺,探索引入社會資本共同探討提升鼓樓老城品質的方式方法,建好“一校一園”,塑造以人為核心的魅力學城。
問:今年江寧區再度上榜全國創新百強區第七位,請介紹下江寧科技創新的特色亮點?以及下一步在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上有哪些舉措?
江寧區政府副區長張志勝:
(滑動查看全部)
近年來,江寧區全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實現了“國家有位次、省市居前列”,
創成全省首批創新型示范區,連續兩年躋身全國“賽迪創新百強區”榜單前十,位列全國第七、全省第一。
主要工作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 在創新機制上實現“大統籌”,建立全區科技創新全域統籌機制,系統編制全區“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創新型示范區建設方案等統領性文件,持續深化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省級創新型示范區等方面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初步構筑“一帶兩城三園多節點”創新發展格局。
◆ 在創新策源上打造“強引擎”,規劃建設了紫金山科技城、麒麟科技城兩個創新“高峰”,紫金山實驗室進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序列,毫米波等6家實驗室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南京)、現代綜合交通實驗室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 在創新主體上培育“新動能”,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上市企業數量位居全省前列,科技型企業總量突破1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總量今年有望突破5000家,6家企業7項成果入圍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累計建成6個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
◆ 在成果轉化上跑出“加速度”。運用“揭榜掛帥”“賽馬”機制,引導區內企業、高校院所圍繞行業共性難題、“卡脖子”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建成各類孵化載體180家、面積達170萬平方米,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長8%。
◆ 在人才引育上形成“強磁場”。創成“國字號”人才基地7個,自主培育國家重點人才工程專家82人,新組建5個省級人才攻關聯合體,實體化運作全省首家區級人才集團,全區人才資源總量達42.8萬人,成為了各類創新創業人才向往之地。
下一步,江寧區將著力構建以高層次人才為依托、高能級平臺為支撐、市場化運作為路徑、創新型企業為主體、產業化應用為導向的創新發展格局,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示范區。
◆ 突出平臺“策源力”,支持紫金山實驗室圍繞未來網絡、無線通信、網絡安全領域開展科研攻關,努力形成一批原創性、引領性成果,高水平打造紫金山科技城。支持信息高鐵、南京現代綜合交通實驗室等平臺培育發展,推動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南京)、高檔數控機床及智能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平臺高效運行、聚力攻關、快出成果。
◆ 突出高校“支撐力”,進一步用好區內豐富的高校資源,優化與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合作機制,開展“雙鏈融合?智匯江寧” 校企對接活動,深化校地融合,開辟發展新賽道。
◆ 突出企業“創造力”,優化完善“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梯次培育機制,培育打造未來網絡、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地標性創新型產業集群。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創建國家級企業研發機構,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牽頭成立創新聯合體,支持產業鏈主企業起草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設立關鍵技術攻關專項,集中力量攻堅一批支撐產業和區域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
◆ 突出生態“聚合力”, 策應全市高水平人才集聚平臺建設,統籌推進“海外攬才”“以才引才”“市場獵才”“企業薦才”“項目招才”,面向全球引進一批行業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發揮創投基金、產業基金撬動作用,運用“撥投結合”方式,完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體系。全力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示范工作,持續提升知識產權創造質量和運用水平。所以,江寧發展靠的是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我們將實施“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示范區行動計劃”,力爭通過3年,建成未來網絡未來產業科技園、中科院麒麟區域創新高地、長三角智能制造與裝備創新港三個先行示范園區,以創新引領,積蓄新一輪發展動能。為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當先鋒、做示范。
原標題:科技創新,硬核南京!
來源:南京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