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幼小銜接工作更科學?怎樣讓小學新生更快適應新的校園生活?今天(4月20日),由省教育廳主辦的“江蘇省幼小科學銜接實驗區現場展示活動”在南京市玄武區舉行。作為首批“江蘇省幼小科學銜接實驗區”之一,玄武區展現了該區先行先試、全域推進的成果,并發布《入學適應階段“兒童一日生活”教師工作指引》。
(資料圖片)
《工作指引》以入學適應階段兒童“一日生活”為時間軸,選取生活、學習、戶外、家庭4類活動20個場景,列舉典型現象、問題歸因分析、梳理工作要點及對策。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活動被排在了學習活動之前。例如孩子入校,老師如何緩解孩子焦慮情緒,如何提高孩子對晨讀的興趣;孩子喝水,老師如何教會孩子用水杯、自主接水、科學飲水;甚至連整理這樣小事,都要單獨列出一章。
“與文化知識積累相比,養成好習慣更重要?!蹦暇┦行I小學副校長宋潔說:“孩子從和家長在校門口分開,到他進入教室,把自己的東西放到相應的環境和位置,他就需要一個整理的好習慣,有序地讓孩子了解物品擺放的位置,可以讓他一個早上過得很有節奏;再比如語文課可能要用到工具書,數學課可能要用到學具,美術課可能要用到繪畫工具,體育課可能要用到跳繩等等,如果孩子會整理會收納,也能讓他的兩節課之間的十分鐘更有節奏,更合理地安排?!?/p>
此外,《工作指引》中孩子的學習活動,分為課堂學習、完成任務、個別輔導等五個章節;戶外活動分為升旗儀式、課間活動、陽光體育、校園勞動六個章節;家庭活動則包含自主活動和親子陪伴兩個章節。記者了解到,南京市玄武區27所小學、54所幼兒園已經建立起網格化、全覆蓋的區級幼小科學銜接研究共同體。下一階段該區將依據《工作指引》,開展全域實踐應用研究。
南京市玄武區教育局副局長林虹說:“孩子的成長不是一個單方面的成長,我們應該本著一種整體育人觀,引導我們的老師、校長和家長,在幼小銜接的過渡期中,更好地看見每一個兒童,要看見兒童成長的規律,要看見兒童內生的力量,還要看見兒童可持續的發展?!?/p>
記者了解到,江蘇省2021年發布《江蘇省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街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并在同年5月以縣(市、區)為單位確立了23個幼小街接實驗區,遴選確定了125對試點校(園),并于2022年秋季學期在全省所有小學、幼兒園全面推開。經過兩年的試點實踐,目前已積累了一批有意義、有價值的實踐案例和經驗。
以《方案》要求的教育評價方式改革為例,目前江蘇各地一年級開展“無紙筆”考核評價,以游戲的方式激發孩子探究思維。南京市長江路小學探索以主題活動對一年級進行期末評價,在考核中創新學科融合。
南京市長江路小學副校長陳雯說,這樣的評價方式,既不能脫離課本,又要激發孩子探究思維,“看起來很簡單,對我們老師來說很復雜,遠比出一張紙筆測試要復雜得多,比如我們設計的數字游戲,孩子要計算18+5,18和5的數字都貼在別的小朋友身上,這不僅考驗抽象邏輯能力,還考驗他與人交往的能力?!?/p>
此外,江蘇各地學校結合各自特色,大膽嘗試建構銜接課程,改革一年級教育教學方式,強化兒童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依托近萬畝實踐園,把幼小銜接課程延伸到戶外。
“我們戶外場域支持下的兒童幼小銜接活動有三個維度,戶外場地的微空間,大場域的主題空間,以及走向校外更廣闊的空間?!?學校副校長蔡琳介紹:“比如說入學禮,給孩子贈送格桑花種子,組織孩子去實踐園種植,這就是基于勞動課程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建立和校園之間的歸屬感?!?/p>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姚偉 徐明 江蘇新聞廣播/沈楊 通訊員/崔曉春 編輯/國正)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