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項目但缺資金,有資金但沒有好項目……在徐州市銅山區,通過破除村級界限,這兩道題被當成一道題來“算”。借助“跨村聯建”的模式,幫促村的發展短板在聯動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補足,攜手發展成為了優秀的解題答案。
春暖花開,這兩天,走進位于銅山區馬坡鎮大新莊村的江蘇照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的新氣象撲面而來。在原先1000平方米種鵝孵化基地的西邊,一個更大規模、更高標準建設的基地正在建設。能夠快速變現自己的發展規劃,江蘇照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支廣波最感謝的是跨村聯建解決了資金難題。“去年,根據對市場行情的預判,我們決定再建一個更大規模、更高標準的種鵝孵化基地,但資金缺口較大,有了好的發展規劃,卻沒實力去實現。”支廣波告訴記者,得知企業的情況,村里一起幫著想辦法,最后還真就想到了好辦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新莊村原本是低收入村,臨近的蔣樓村又是重點幫促村。大新莊村2019年拿到了120萬元促進村集體增收資金,蔣樓村去年則拿到了160萬元鄉村振興銜接幫促資金。蔣樓村沒有項目用地,幫促資金收益率不高。與其蠻干硬上,不如兩村聯手,共同搞村企聯建,不僅能解決照達農業的資金問題,幫促資金的收益率也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幫促資金一定得投到穩妥的項目上,絕不能有一點兒閃失。”大新莊村黨總支書記趙松玲對于這重保障是做過調查,并經過實踐考驗的。
同樣是在2019年,江蘇照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也面臨一次發展的選擇,原先500平方米的孵化基地已經無法滿足發展的需要,擴大規模才能搶占發展的先機。為了支持企業的發展,大新莊村通過慎重的考察,決定把當年120萬元幫促資金投入照達擴建項目,幫助照達農業把原來的孵化基地擴大了一倍。120萬元的資金注入,讓照達農業的種鵝年出欄量從100萬只一越邁上了300萬只,一年的純利潤也從100萬元大跨步增長到了300萬元。而大新莊村也拿到了約定的每年12萬的“紅利”。幫促資金的收益率有了穩定的保障。
不僅如此,去年,兩村聯手,由大新莊村牽線,蔣樓村出資,又向照達農業注資160萬元。有了這筆資金,照達農業去年5月開建3000平方米的高標準孵化基地,預計年底前能投入運轉。“新的孵化基地建成后,種鵝年出欄量能達到500萬只,一年的純利潤也能達到500萬元。不僅企業能迅速搶占發展的風口,大新莊和蔣樓村的幫促資金也能得到比較高的回報率。”趙松玲表示。
幫促村聯動發展,在銅山不只發生在大新莊和蔣樓,而是一種不斷探索的發展新模式。近日,在黃集鎮左莊村,一個1560平方米的糧倉也是用跨村聯建的方式建起來的。在左莊村村部不遠處,記者看到,這個正在建設的糧倉正在進行地平處理,預計幾個月后,就能正式投入使用。“建這個糧倉,左莊村和鄆城村各拿出160萬元幫促資金。如果只有左莊村一筆資金投入,規模要小一倍。但若是規模小一倍,產生的收益可就遠不只差一倍了。而且,我們村建糧倉還有位置優勢,靠近主干道,運輸和倉儲都更便利。”左莊村黨總支書記孫子茹告訴記者。
前幾年,左莊村把幫促資金用在了發展股田制上,村集體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轉了1000余畝土地,實施稻麥輪作,集體年收益逐年遞增,去年僅此一個項目,村集體就實現純收入40余萬元。但靠規模化種植能獲得的收益已經越來越接近于“峰值”,怎樣讓幫促資金能繼續用在刀刃上,左莊村有了建糧倉的想法。“之前,收割完糧食倉儲無空間,就算價格不合適,也得狠心賣。建起了糧倉,就能擇機出售,化解糧價不穩的風險。”孫子茹說,左莊有發展的好項目,而鄆城缺項目,在鎮里的“撮合”下,兩個村一合計,決定攜手發展。
“有兩筆幫促資金的注入,糧倉能建1560平方米,倉容量3560噸,輻射帶動7000畝糧田。同時,村里還計劃建設一體化烘干車間,在服務本村的同時,拓展對外烘干業務,預計年收益可達到20萬元。”孫子茹說。
銅山區農業農村局一級主任科員范繼剛坦言,“對于幫促村而言,有好項目但缺資金,有資金但沒有好項目,并非個例。” 怎樣解決,銅山很早就拿出了一套思路——整合幫扶資金,使其能產生最大化的收益。
這些年,銅山不斷整合幫扶資金干大事--2017年,銅山區通過整合幫扶資金11451.98萬元,建設標準化養殖場96144.6平方米,并以租賃的形式交由銅山牧原公司使用,每年按項目投資額的10%支付租金。目前,牧原公司已累計向57個村集體及13940名低收入農戶分紅5428.7萬元;2020年,又整合幫促資金1211.26萬元,在何橋鎮機場搬遷安置小區220戶農戶的屋頂建設光伏小鎮項目,電站規模2.4兆瓦,為村集體增收又提供了一重保障……“去年,我們核算了一下,我區整體幫扶資金項目資產的凈收益率達到了8.5%以上,這也得益于我們把資金整合投入到好項目上去。”范繼剛告訴記者。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郝朦 編輯/汪澤)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