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24歲的女生孫卓(網名“安豬拉baby”)在自己個人社交平臺曬出多張與豬的合影,有時候還會分享養豬技巧,諸如“如何通過看豬的姿勢判斷豬的狀態”等等。
(資料圖片)
吸引網友的除了她身后的豬,還有她的高顏值,“安豬拉baby”也因此走紅。但隨之而來的還有不少質疑聲,認為其并非真的養豬,只是擺拍,以此為“噱頭”。
年薪10萬元,一個月休息4天,本人覺得很有意思
據孫卓本人介紹,自己本科學的是獸醫,畢業后在養豬公司做技術員,年薪大概10萬元。
一開始看到大的豬還會有點害怕,后面習慣就好了。她每天早上6點起來給豬喂料喂水,再為豬診斷有沒有疾病,一般會在下午4、5點下班。父母也比較支持她的工作,覺得很穩定。孫卓說,每次豬生病,她都會很焦慮。
圖片來源:抽屜視頻截圖
孫卓稱,自己大學畢業的時候就去了養豬的公司,因為高中的時候學的是理科,生物學得好一點,再加上自己又比較喜歡小動物。養豬的話,也沒有那么難聞,養豬場現在的通風環境其實都還好。剛開始來的時候看到那么大的豬,還是有點怕,后面習慣了就好了。
養豬場的工資一般是根據學歷還有技術來判斷,自己的工資大概在10萬左右,每一年根據生產業績的情況,還有豬價的情況,獎金會有波動,技術性強一些的工資相對高一些。
圖片來源:抽屜視頻截圖
她稱,自己一般早上6點多鐘起來給豬喂料就行,現在設備也比較自動化,喂完了料就喂水,然后再觀察下豬群,看下有沒有不吃料或者疾病的現象,然后再去診斷一下,診斷有問題的就給他們打藥。有時候4、5點就下班了,有時候可能晚一點,一個月休息四天。如果豬群有生病的情況,可能晚上還要去看一看,觀察一下豬的情況。
孫卓本人覺得養豬還是挺有意思的,自己家人也覺得自己這個職業挺好。但是豬生病的話,如果治不好還是會有一點焦慮。其實現在養豬的年輕人還是挺多的,并不是說都是年紀偏大的人才會從事這個行業。
如何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 參加全國兩會的大學領導們熱議
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直言今年就業總量壓力比較大,高校畢業生預計有1150多萬人。穩就業仍然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關于畢業生就業的話題成為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3月7日上午,2023年全國兩會第二場“委員通道”開啟。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在“委員通道”列了一組數據,2023屆高校畢業生的規模預計要達到1158萬,同比增長了82萬人。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就業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他以自己所在的中國政法大學為例,談了他對破解就業難題的看法。馬懷德表示,新時代以來的十年,中國政法大學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畢業生,他們到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律師事務所、仲裁機構等發揮所長,實現價值。其中有3300多人響應號召到西部到基層。
馬懷德專門提到,2019屆博士畢業生歐陽果華,畢業后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吐爾根鄉工作,他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讓人民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2018屆碩士畢業生劉永剛畢業后回到內蒙古,做了一名中學思政課老師,用自己的學識回報家鄉。
他認為,高校畢業生要懷著一顆平實之心,要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另外,要從最基本的工作、最基礎的環境做起,這是職業道路的起點,可以為今后的工作、今后的事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時代構筑舞臺,需要創造精彩。無論順境逆境都要守初心擔使命,把個人理想融入到新時代的奮斗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馬懷德說。
據人民網報道,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認為,高校應始終聚焦主責主業,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做好教育教學,匯聚各方面資源保障提升育人質量。
“要系統推進招生—培養—就業等方面一體化改革,構建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任少波說,一方面,要面向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學科專業調整,推動招生就業聯動,同時探索優秀學生的早期發現和選拔機制,特別是通過“強基計劃”等有效措施激活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另一方面,要聚焦基礎學科和國家重點急需領域,圍繞基礎能力、專業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強化本碩博貫通、長周期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
據光明網報道,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信思金委員表示,高校畢業生就業關系民生改善、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調研發現,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依舊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亟待多方協力共同解決。
“崗位需求和畢業生數量、質量還存在一定的結構性矛盾。”信思金委員表示,一方面,202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但受去年經濟增速放緩、疫情多發散發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就業市場所能提供的崗位數減少;另一方面,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高,部分高校畢業生實際能力不能適應用人單位崗位需求,導致“招工難”與“就業難”現象并存。
信思金委員建議,深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評價制度等改革,強化產教協同育人,加強就業指導,提高畢業生與就業崗位的匹配度。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穩崗位存量、擴增量、提質量。此外,應出臺國家層面針對性和吸引力更強的人才區域性流動引導與支持政策,從人才補貼、職業發展精準支持、用人單位稅費減免等層面,給予中西部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就業的畢業生更多更實的政策傾斜。
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梅兵表示,高校要指導學生調整好就業心態,要做好求職學生和招聘單位之間的橋梁。
首先是針對學生的指導。高校要指導學生調整好就業心態,告訴學生不要好高騖遠,當然也不要自暴自棄,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夠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調整好心態。“我們還要幫助學生提高他們去就職的能力,也就是做好就業指導。有的同學本身本領很高強,但在就業的時候,可能不太會展示自己。”梅兵說道。
其次,高校要做好求職學生和招聘單位之間的橋梁,要走出去請進來,多為學生尋找挖掘拓展就業崗位,幫助就業者和招聘者及時見面,及時溝通。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院長丁華鋒建議用校企聯盟促就業。高校可探索“雙元制”教學模式,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的充分就業。簡單地說,就是校企雙方一方負責理論教學,一方負責實操培訓,雙方均是教學主體。
全國政協委員、西安財經大學校長方明建議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進一步優化完善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平臺智慧化水平,構建支持企業發布職位、篩選簡歷、參加招聘會、主動聯系畢業生、與畢業生線上互動交流等個性化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民進重慶市委會副主委、重慶大學教授鐘代笛建議支持青年大學生依托短視頻直播平臺靈活就業。支持青年大學生依托自身所學專長和短視頻平臺特性,利用好短視頻直播平臺資源,探索更加靈活、多元化的就業模式,促進創業帶動就業。
(本文綜合澎湃新聞記者岳懷讓、抽屜視頻、每日經濟新聞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