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足鱟(hòu)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類重要的節肢動物,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稱為海蝎。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外科研人員在華南地區發現志留紀的混翅鱟化石,并將這一新屬新種命名為秀山恐鱟。此次發現填補了混翅鱟類在中國的空白。
據專家介紹,板足鱟最早出現于奧陶紀,在志留紀達到了多樣性的巔峰,之后走向衰落,于二疊紀末全部滅絕。板足鱟以其獨特的外形而備受人們關注,是志留紀(距今約4.3億年)的“明星動物”。
同時,板足鱟生態多樣性高,在海洋、淡水、陸地等多種生態環境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是我們了解古生代生態環境變遷的重要媒介。
混翅鱟是板足鱟目下的一個科級分類單元,這一類群的第三對附肢高度特化,具長刺,形態夸張。混翅鱟獨特而極易辨識的附肢與現生鞭蛛的須肢相似,被認為可用于固定獵物,是混翅鱟較強捕食能力的體現。
然而,與其較高的曝光度相比,學界一直以來對此類動物缺乏深入了解。南京古生物所專家介紹,已報道的混翅鱟共兩屬四種,均依據來自志留紀勞俄古陸(Laurussia)的少數化石標本建立,且近80年來一直沒有發現新的類群。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生王晗在王博研究員指導下,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合作,報道了來自華南地區志留紀早期的混翅鱟一新屬新種:秀山恐鱟。此次發現填補了混翅鱟類在中國,乃至整個岡瓦納大陸的空白,也代表了已知最古老的混翅鱟化石記錄,擴展了我們對此類動物形態多樣性和地理分布的認知。
相關研究成果近期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上。
恐鱟體型較大,體長可達近一米。其第三對附肢特化增大,其上具密度較高的硬質長刺;后體及尾部似蝎。科研人員基于形態學與系統發育分析,重建了秀山恐鱟的形態,并確定了其在板足鱟家族中的系統發育位置。
新材料保存完好的附肢,以及生殖附屬器、尾部、體表紋飾等特征,為混翅鱟科形態多樣性討論提供了諸多新證據,其中具有“嵌合”形態特征的恐鱟附肢Ⅲ指示了混翅鱟類群具有較為復雜的演化歷史。
此外,華南地區志留紀早期的淺海地區尚未發現大型捕食性動物,而恐鱟作為具捕捉“利器”的大型節肢動物,極有可能在這一環境中扮演著頂級捕食者的角色。(記者 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