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6日,建成開放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迎來一個特殊的參觀團,他們是大運河沿線各大博物館館長。當天下午,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分論壇上“館長團 ”秒變“夸夸團 ”,暢談他們的參觀感受。大運河沿線各地,紛紛在打造“運河博物館” 上發力,怎樣建出特色?
環境、建筑、展覽都讓他們贊不絕口運河三灣環境優美、建筑磅礴大氣、展覽全面而豐富 …… 這些幾乎成了異口同聲的共同印象。
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建成開放,為因運而興的千年文明揭開了新的篇章。" 建筑非常有特色,是一艘揚帆起航的船,還建有一座觀光塔,和揚州的地形地貌、文化特征非常融合。" 羅向軍說,博物館的建筑給她留下了美好第一印象。除此之外,整個展覽的設置非常豐富,從運河兩岸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和運河有關的人和事、人和自然的關系,都表現得非常全面,內部功能區劃分也很合理,觀展體驗很舒適。
“印象最深的是‘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展廳。剛走進去,就能看到巨型展品——開封老汴河的河道剖面,連我們開封自己還沒有。還有各個地方有關運河文物,值得一看。”開封市博物館館長曾廣慶告訴現代快報記者。
南通博物苑苑長杜嘉樂表示,一直非常期待這座博物館,看過展覽之后,感觸更深。“我們都在討論大運河文化,那么,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么是大運河文化?” 他表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展覽,呈現出悠久的大運河文化,以及沿線各種不同類型的豐富文化遺產,讓觀眾了解運河文化。
未來各地“運河博物館”怎么建?
在大運河博物館聯盟“ 朋友圈”的共同見證之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成開放,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
除了江蘇外,大運河沿線各省市也紛紛在打造“運河博物館”上發力。今年,備受關注的首都博物館東館正式定名為大運河博物館,預計2023年底具備開放條件。未來,大運河沿線同題博物館怎么建?來聽聽,館長們的觀點。
首都博物館副館長楊文英:“一址兩名”塑造主題特色
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定名“一址兩名” 的規劃,使這一館承擔著專題展示大運河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承擔著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綜合性城市博物館的功能。
“一址兩名”有利于建設一座具有大運河主題特色的城市博物館,它將不同于其他地方志性城市博物館的特色陳列體系,有利于形成“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的獨特形象。
同時,也將不同于其他運河主題博物館的專題性,將以更多的陳列展覽服務于城市副中心的市民生活,服務于北京“全國文化中心 ”和“國際交往中心”建設。
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可以做不同的專題展覽
△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
大運河沿線各地區,都有潛力去建設自己的博物館,反映本地區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遺存。比如,遺址的保護與發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當地是怎么解決這些問題的?各地都可以找到一個切入點,建有自己特色的運河博物館。
不同的運河博物館,可以做各不相同的專題展覽,比如圍繞運河上的船閘、運河上的水利工程。運河溝通南北,并不是一路都“順順利利”往一個方向流的,很多地方的水位差是逆向的,當地的運河設計者想了很多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這就可以做專題展示。
開封市博物館館長曾廣慶:要有獨特文化符號,避免雷同
△開封市博物館館長曾廣慶
目前,各地已經有了好幾家不同的運河博物館,比如在淮安、聊城等地。各地都建大運河博物館,都是大運河沿岸城市。共同的是,大運河把這些城市串聯在一起;不同的是,各地有自己特有的歷史文化。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文風情,這些博物館,也應該有自己的獨特文化符號。建設當中,要避免雷同,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和浪費。
南通博物苑苑長杜嘉樂:要有地域文化特色
△南通博物苑苑長杜嘉樂
大運河沿線城市,以及延伸出去的城市,都會受到運河文化的滋養,都可能圍繞大運河建設一些自己特色的博物館。要建設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博物館,讓當地人感受到文化熏陶。
首先,不要貪大而全,而是要反映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和大運河之間的關系、受到大運河的影響,要把文化脈絡梳理清楚。比如,南通有通揚運河,從唐代開始就有運鹽河。通揚運河連接了大運河,算是一個重要支流。
來源:現代快報
原標題:“館長團”秒變“夸夸團”,運河主題博物館未來還將這樣建……
標簽: 運河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