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的“鄂”來自鄂州,安徽省的“皖”出自安慶,鄂州、安慶同飲一江水,有著同樣重要的歷史地位。
【資料圖】
當歷史照進現實,今時今日,鄂州的成績表已經寫就工業化率全省第一、城鎮化率全省第二、人均GDP全省第三、經濟增速多年領跑湖北時,“安徽老五”安慶“重振雄風、重塑輝煌”的號角才剛剛吹響。
數據顯示,2021年,鄂州GDP達1200億元、增長17%,成為一個人口僅百萬、GDP破千億的特區地級市;工業投資、技改投資增速均為全省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三。
很多人把鄂州的“快”歸結于武漢城市圈。但背靠大武漢的不止鄂州,而鄂州卻是機遇意識最強、最具戰略眼光的一個。
比如,抓住武鄂同城化發展機遇,推動4條鄂州與武漢城際鐵路線貫通,建設開通武漢地鐵11號線葛店段,推進葛店經開區和武漢東湖高新區無縫銜接、融合發展;
比如,主動為大武漢做產業配套,依托武漢“光谷”,加速融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在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光谷共建100平方公里的光電信息產業聚集區,共同打造國家千億級光電信息產業基地……
相比之下,定位為“聯動長三角與中部地區的區域重點城市”的安慶,被合肥、南京、杭州、武漢、南昌等都市圈包圍的安慶,是不是要更快找準位置、超前謀劃項目,盡快擺脫“單打獨斗”的局面,真正借“圈”發力?
鄂州的“快”,還在于無縫銜接的立體交通網絡。
再過幾天,亞洲第一座、世界第四座專業性貨運樞紐機場——鄂州花湖機場就將通航,這個占地24平方公里、總投資約330億元的“大手筆”機場,1.5小時飛行圈可覆蓋全國90%的經濟總量,實現一夜達全國、隔日連世界;
為推進機場建設,鄂州在較短時間內全面完成核心區6000多戶民房和22家企業拆遷,為機場建設節省了近1年工期和1億元拆遷成本;
鄂州火車站,是全國第一個兩條鐵路垂直交匯、兩站合一的車站;
總投資10億元、占地1600畝的鄂州三江港鐵水聯運項目一期已經投運,在湖北省首個實現鐵水聯運無縫對接;
依托花湖機場,鄂州“無中生有”規劃建設178.7平方公里的臨空經濟區,同步規劃建設全國唯一水港空港天然融合、聯動發展的綜合保稅區——鄂州空港綜合保稅區,并謀劃智能制造、醫療健康、航空物流三大產業;加快建設以花湖機場為重點、以三江港為協同、鐵水公空聯運為支撐的中部供應鏈管理中心,打造內陸開放“出海口”……
站在鄂州,仿佛能看到安慶的影子。安慶也是承接東西、貫通南北的樞紐門戶,也同樣有著空鐵水陸立體交通網絡,還有著安徽省長江北岸唯一的港城一體化深水良港,以及綜保區等5個國家級開放平臺,但我們的干線網路少、安慶港吞吐量小、水鐵不聯運、開放平臺作用沒有得到發揮,更別提夠得上亞洲第一、全國唯一;
安慶是安徽省最早有機場的城市,但沒有發揮優勢,謀劃發展空港物流、臨空產業;安慶岸線資源豐富,坐擁北岸深水良港,但港口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滯后,岸線資源利用不高;安慶也在推水鐵聯運項目,但困難多、進度慢……
面向未來,武鄂同城、光谷東擴、花湖機場……哪一個,都能成為鄂州大發展的“殺手锏”。
面向未來,“內搭平臺、外聯老鄉”新打法,“雙碳”“雙生”新賽道,“發展退位、干部讓位”新機制……安慶也思路清晰、步伐加快。
面向未來,我們也期待,在堅持工業立市興市強市不動搖,堅持“招大引強”不松手的同時,安慶也能大膽謀劃一些國家、省級層面覆蓋上百平方公里的發展平臺項目,也能多爭取一些真正能讓安慶“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干線鐵路,也能與周邊城市加強聯系,反“偏居一隅”為區位優勢,“進圈”實現“組團發展”,也能發揮“通江達海優勢”、大力發展港口經濟、現代物流……“逆風翻盤”、重振雄風!
全媒體記者 江月 雷琳琳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