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45歲了,任職于國內最頂尖的互聯網公司。多年來,張先生深受飛行恐懼的困擾,至今從沒坐過飛機。因為這一問題,張先生失去很多出國工作、游玩的機會,對生活和職業發展都造成巨大影響。
其實,張先生非常清楚,乘飛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出行方式,飛機事故發生率在所有交通方式中是最低的。但當真的要面對乘飛機的可能時,他一下子就陷入不可自控的焦慮中,新聞或電影中各種飛機失事的畫面開始出現。心里還想“萬一飛行中遇到風暴怎么辦”“萬一飛機出現故障怎么辦”“萬一飛行員精神異常怎么辦”“萬一遇到恐怖襲擊怎么辦”……在這一過程中,每個“萬一”都被感受為“一定”,這種錯把“萬一”當“一定”的思維方式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災難化思維”。
為什么有些人平常有著成熟理性的思考能力,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如此極端的想法呢?這是因為當我們在思考“萬一”的時候,釋放的應激激素會大大干擾我們的反思能力,而反思能力在我們的情感調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很大程度決定了大腦的杏仁核是否會對真實或想象的事情做出反應。在應激激素的作用下,反思能力處在關閉狀態,出現在頭腦里的任何東西都可能被當成是真實的。
所以一旦執著于“萬一如何”的思考,出現明顯的焦慮和壓力反應時,你首先要做的是盡快使自己放松和平靜下來。不論是深呼吸、做冥想、聽音樂、做運動還是肌肉放松,都有助于降低應激激素的水平,讓人恢復理性思維。只有處理好了心情,才可能處理好事情。其次,要學習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把“萬一”錯當成“一定”,很大程度上是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的不耐受。而生活中一定存在個人無法掌控的情況,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對那概率極低的“萬一”坦然接受,而不是過分夸大。最后,保持理性思考的習慣非常重要??傇谙?ldquo;萬一”時,要提醒自己:我的想法是否有現實的證據?是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多,還是否定自己想法的證據多?通過反思可以識別自己以偏概全、妄下結論、夸大事實等扭曲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