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畫《鄉村振興》。
(資料圖片)
農民畫《舞動鄉村》。
農民畫《我愛我家》。
150幅作品一一展開,好比一幅記錄鄉村變遷的長卷——
農民畫家“馬良”手繪家鄉40年
本報記者 王小兵
民居錯落,粉墻黛瓦;果園采摘,冷鏈配送;河水環繞,鴨子嬉戲;割稻體驗,好不熱鬧……這正是農民畫《鄉村振興》描繪的家鄉,這幅畫出自吳江區黑龍村農民周鑫華之手。
手繪家鄉40多年,如今農民畫非遺傳承人周鑫華畫筆下的鄉村,已和當年大不相同。將他這些年所繪的150幅農民畫一一展開,堪比一幅記錄鄉村變遷的長卷,無論是村容村貌還是民風民俗,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于是,看過動畫片《神筆馬良》的人說,周鑫華就是村里的“神筆馬良”,只不過馬良是讓畫成真,而周鑫華畫中的美麗鄉村已然成真。
40年變遷,鄉村如畫
周鑫華的畫室,就在一片田園民居中。他家是幢兩層小樓,房前屋后農田環繞,畫室位處一樓,開窗便是田間風貌。
畫室柜臺上,是周鑫華的新作《鄉村振興》,長100厘米,寬73厘米。“主要是為了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創作《鄉村振興》,周鑫華花了10天時間,他想通過圖畫真實描繪時下的家鄉以及家鄉人的生活。
周鑫華說,《鄉村振興》以現代農村農林牧漁等豐收為主要場景。河蕩清澈、鴨子嬉戲、白鷺紛飛,表現的是新農村的生態環境;果園采摘、冷鏈配送、游客割稻,展現的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此外,嶄新的民居、滿載的轎車、舞龍的喜悅等,表現的都是家鄉的巨大變化和他創作時的真情實感。
《鄉村振興》只是周鑫華40多年來創作的150多幅農民畫中的一幅。他的每一幅作品,講述的都是身邊的新人新事以及農村生活的變化。
1991年的《新房》,畫的是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農村新房,那時的喜床和其他家具都是請木匠制作或雕花的,新婚床上的被子一般是4至8條,梳妝臺上的龍鳳花燭和一對壽飯碗,象征夫妻恩愛,長命百歲。床兩邊所掛的秤桿,表示稱心如意。甘蔗表示甜甜蜜蜜。八吉形狀的被拍,床上還掛上“登科、發祿”之類的吉語,象征子孫后代高中狀元之意。幾只大紅色的箱子稱大官箱、小官箱、寶盒,腳踏板上的子孫桶、暖爐等等,都是充滿喜慶寓意的傳統家具。
1999年的《我愛我家》,描繪改革開放20年農村新面貌:村里一幢幢小洋房,小河兩旁綠樹成蔭;橋面上,中巴開到了家門口,人們騎上了摩托車;屋內,一對新人正在歌唱“春天的故事”;小河里,賣繭的船兒,仿佛能聽到歡快的搖櫓聲;漁船上,漁民在打魚之余津津有味地看起了電視;河道中,一群白鵝向天高歌。畫作展現了一派繁榮的新農村景象,謳歌了改革開放的喜人成果。
2020年的《大運河流進新時代》,主要描繪京杭大運河九里石塘、運河大橋畔,運河中運輸船往來不息的景象,展現了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安居樂業,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連環畫練手,版畫家引路
周鑫華從小就喜歡涂涂畫畫。小時候家里窮,他沒有紙筆、顏料,就像動畫片里的“神筆馬良”一樣,把泥巴、木頭棍當成自己繪畫的材料和工具。在河邊放鴨,看著小河里歡騰的鴨子,他就情不自禁地拿起木棍在河邊畫畫;灶屋里,幫媽媽燒火時,他也在地上作畫。
后來,村里來了一位“下放”的干部,就住在周鑫華家里。那位干部畫得一手好畫,經常有村民請他去畫像。他知道周鑫華喜歡畫畫,不時指導他,周鑫華受益匪淺。從此,周鑫華更喜歡畫畫了。
小學五六年級時,周鑫華偶然覓得一本連環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愛不釋手。連環畫中秀美凝練的線條勾繪,讓他對白描畫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利用課余時間捉黃鱔、魚蝦,再換錢去買顏料、畫筆,花了很多個白天和夜晚,把連環畫從頭到尾臨摹了一遍。那些畫在村里成了搶手貨,被村民們爭相傳閱。周鑫華送了又畫,畫了又送,樂在其中。如今周鑫華家的抽屜里,還留著幾張當年的臨摹作品,上面的線條細膩柔和,孫悟空形象生動。
初中畢業,周鑫華學了木工,但是他仍舊沒有放棄畫畫。只要一有空就臨摹自己喜歡的作品,還開始創作作品。他在村民中也小有名氣,空閑時他還幫著鄉親畫枕頭畫、灶頭畫等等。通過畫畫,他在心靈上得到極大的滿足。
1988年,對周鑫華來說,是他創作生涯的重大轉折。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版畫家馬中駿。馬中駿聽說周鑫華喜歡畫畫,就鼓勵他學習繪畫創作。在馬中駿的啟發和指導下,周鑫華嘗試農民畫創作,他結合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把農村司空見慣的景物融進了畫作中。他的作品《家鄉新貌》,在蘇州市首屆農民書畫展中獲得了優秀獎。那次參展經歷,極大地激發了周鑫華創作農民畫的熱情。
如果說那位“下放”干部是周鑫華的啟蒙老師,那么馬中駿無疑是周鑫華走上藝術道路的引路人。從此,周鑫華在老師和朋友的關心支持下,業余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民畫創作中。家鄉的民風民俗,身邊的一草一木,都是他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
多年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讓周鑫華在農民畫創作路上收獲頗豐,在各級各類比賽中頻頻獲獎。開始創作農民畫以來,周鑫華在國家級比賽中獲過21次大獎,在省級比賽中獲過22次大獎,在市(區)級比賽中獲獎30多次。他的作品還曾被吳江區政府作為禮品,贈送給日本友人。這些榮譽是對他作品最好的褒獎。
發展不止,創作不息
創作源于生活,生活在變,家鄉在變,周鑫華將繼續用手中的筆描繪日新月異的美麗家鄉。“在畫農民畫40多年里,農村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民過上了越來越好的生活。今后,只要還拿得動畫筆,我就會一直畫下去。”周鑫華說。
今年以來,村里的網絡直播很火,越來越多的村民通過網絡等新平臺銷售農產品,這給周鑫華帶來了創作靈感。設想即將創作的作品,他想到了網絡直播帶貨場景,想到了短視頻制作,想到了村里的產品通過現代物流銷往世界各地。
受周鑫華影響,村里出現了不少“新生代”農民畫創作者。周鑫華的侄子周峰,正是其中之一。在周峰最近創作的鄉村公園主題農民畫中,有廣場舞,有玩滑板的孩子,有下象棋的老大爺——一幅悠然的當代田園生活場景。
而早從9年前起,在政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下,周鑫華走進八坼小學、菀坪小學,為孩子們開設了農民畫課程,在課堂上向孩子們傳授農民畫技藝,通過創作農民畫,讓孩子們對新農村生活有更深的認識。如今,在周鑫華身邊,已有600多位學生拿起畫筆創作農民畫,其中60多幅作品在各級比賽中獲得了獎項。
農民畫是“非遺”,是鄉村文化的一部分。作為農民畫非遺傳承人,周鑫華希望通過農民畫,展現鄉村變化,更希望通過農民畫,讓更多人重新認識新農村,關注新農村建設。
標簽: 故事蘇州 農民畫家馬良手繪家鄉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