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下午,市醫療保障研究會舉辦長三角商業補充保險發展研討會,邀請相關領導、專家交流發言,共同探討進一步做好長三角地區商業補充保險工作,發揮“惠民保”作用,以更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分擔政府壓力、提升群眾獲得感。
“惠民保”有需求有必要
醫療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我國衛生費用中個人支付的比例仍然在27%左右。醫保目錄范圍內經報銷后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以及醫保目錄范圍外自費醫療費用,還有較大比例。
要解決這部分的負擔,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是一個重要途徑。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是由保險公司提供、與基本醫保銜接,提供補充保障的保險。它自愿參保,沒有強制性;與其他商業保險比,它又具有普惠性,對既往癥等參保限定較少,保費水平較低。
“推出合適的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是有需求、有必要、有空間的,會進一步降低個人醫療負擔、提高醫療保障水平;會提高政府支出和基本醫保支出的保障能力,也是多元化治理格局的需求。”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震說,統計數據顯示,個人自付現金如果下降到10%,會有接近1.2億的空間,亟須填補。
長三角起步早發展快
“長三角普惠型商保起步早、發展迅速,自去年4月蘇州的‘惠民保’上市后,長三角每月都有此類保險推出。”復旦大學副教授張璐瑩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數據,目前整個長三角地區有35種市級普惠型商業醫療保險,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最新的就是5月20日推出的“醫保南通保”。
據不完全統計,35種市級商保加上上海、安徽兩地的省級商保,共覆蓋超過2300萬人,一般只要求參加醫保就能購買,對既往病癥也不設嚴格限制,“接近9成都得到了政府支持,其中14款產品支持使用醫保個人賬戶余額購買。”張璐瑩說,他們通過多項細化指標,對各地“惠民保”的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進行了評估,“醫保南通保”表現不錯,兩項水平都在較高區域。
“‘醫保南通保’是由我市醫保、民政、總工會等9個部門聯合推出的,門檻低、覆蓋廣,保額高、免賠低,購買和理賠都很便捷,并且由8大商保公司組成的共保體共同承保、共擔風險。”市醫保研究會會長顧忠賢介紹說,除了制定政策時的引導,9個部門也齊心協力做好宣傳推廣,“只有參保人數達到一定的量,保險才能健康運行下去,群眾才能持續受益。”
政企合力助推良性發展
“惠民保”的未來市場巨大,但也不乏風險和挑戰。“此類‘惠民保’在實施中,可能會面臨參保與籌資的風險、支付的風險、運營的風險等,而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是其順利開端、發展的重要助力。”張璐瑩說,因此,明確政府在其中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將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才能推動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更好更快發展。”中國醫保研究會研究員王東進說,政府應該明確好大框架、加強監管,但也要給保險留足空間,才能長效發展。王震則提醒政府要了解風險在哪里,警惕公共資源轉化為企業“利潤”,防止“基本醫保化”傾向,使之成為二度報銷、第二大病保險。
第三方平臺發揮專業優勢、共保體提升抗風險能力、互聯網技術使服務便捷化……借助外部力量也有利于政府推動“惠民保”的發展。此次“醫保南通保”就委托輕松集團作為技術支持和推廣運用服務平臺,“我們開發了專門的信息管理系統、搭建了微信公眾號參保入口、實現了醫保個人賬戶對接,以技術賦能,助力‘醫保南通保’的實施。”輕松集團創始人楊胤說。
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三省一市在醫保方面的合作共建由來已久。張璐瑩認為,在此基礎上探索一體化的商業補充保險,將有助于進一步提高醫保基金的抗風險能力,提升群眾的醫保待遇水平。(記者 沈雪梅 何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