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態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級河湖長要切實把擔子挑起來,形成源頭嚴防、過程嚴控、后果嚴懲的環境執法管控體系,對各類水污染違法行為‘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讓秦皇島的水更凈、河更清、海更藍。”6月8日,秦皇島市委書記朱政學實地調研檢查入海河流水質提升和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工作情況,他看得細,問得準,話說得也不留余地。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節點城市和河北沿海率先發展區域,秦皇島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和京津冀城市群、環渤海港口群建設大局,堅持生態優先、創新驅動、統籌協調,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步伐不斷加快,城市駛上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近年來,該市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全局,先后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十三五”期間全市GDP增長493.2億元,由全省第11位上升至第8位,人均GDP由3.88萬元提高到5.34萬元,實現了“兩個翻番”目標。“我們將全面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全力打造環境優美、產業繁榮、文明健康、安全舒適的一流國際旅游城市,全面建設現代化國際化沿海強市、美麗港城!”展望“十四五”,朱政學信心滿滿地說。
秦皇島是馳名中外的濱海旅游城市,每年數千萬國內外游客來此休閑度假,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秦皇島最為珍貴的名片。為此,該市把生態環境作為發展之基,立市之本,堅持全市域、全領域、全過程、全方位抓好生態建設,扎實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數據顯示,2020年,PM2.5平均濃度下降17%,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優良天數達297天,重點河流劣V類水體和城市黑臭水體全部消除,近岸海域全部達到I類海水水質。
與此同時,該市實施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潔凈煤取暖40.65萬戶,230個村實施生活污水治理,新改擴建公園游園70余座,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7.83平方米,良好生態已經成為秦皇島幸福生活的標配。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秦皇島市瞄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全新機遇,加快推動裝備制造、糧油食品加工、金屬冶煉及壓延、文體旅游、臨港物流等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積極發展生命健康、信息智能、綠色建筑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高端軟件、創意設計等未來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全力打造“532”現代產業體系。
6月4日,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中試基地搬遷入秦合作協議正式簽約,共有300多臺套高端機床、數控加工等設備將遷至秦皇島康復輔具產業園,可承接假肢、護理床、輪椅等小規模試制任務,為吸引高水平企業入駐提供支持。
據介紹,自北戴河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示范區設立以來,國家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綜合創新試點、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試點相繼落戶秦皇島。該市借力發力,瞄準醫療新技術、新器械、新藥品、健康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先后完成《示范區“441”大健康產業體系規劃》等11個專項規劃,出臺27條扶持政策,帶動健康產業向各行業延伸拓展,依托自身優勢,推動旅游與醫療、康養產業深度融合,加快構建“醫、藥、養、健、游”大健康產業鏈,一個全域康養、全鏈條康養、全周期康養的產業格局快速興起。
秦皇島因港而生,依港而興。近年來,秦皇島堅持“以城定港、港城融合”,以秦皇島港轉型帶動沿海開放型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快打造國際知名旅游港和現代綜合貿易港。自秦皇島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以來,已有汽車零部件、物流集散等行業的多家企業入駐,公共保稅倉、冷鏈物流等新業態正在加速聚集,“黃金口岸”正在加速釋放“黃金效益”。
為優化城市人居環境,秦皇島市計劃年內重點改造老舊小區98個、新增公共停車位1萬個、新改建農村公路450公里、新改建中小學5所、幼兒園6所,新增養老機構床位900張,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8萬人次以上。(記者 郭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