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個重點二線城市看,7天長假成交4193套,同比下滑幅度達41%;從2個重點三線城市看,7天長假成交116套,同比下滑近8成。
“黃金周”是旅游市場的風向標,同樣也是樓市的晴雨表。但相比旅游市場的相對火熱,2021年的國慶“黃金周”,房地產市場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國慶長假期間(10月1日-7日),15個重點監測城市新房成交套數為8309套,成交面積為92.44萬平方米,較去年同期下滑19%,但與2019年基本持平。其中,一線城市較為平穩,但二三線城市出現較大降幅。
二手房方面,貝殼研究院統計的重點50城成交量微增。但此前火熱的“長三角”“大灣區”等區域,市場明顯低迷,買賣雙方均出現觀望情緒。
這種變化并不令人意外。今年下半年以來,樓市就進入降溫通道,7月和8月的房地產銷售面積連續下滑。到9月,多個城市的交易量仍沒有明顯起色。此前的中秋小長假,樓市已經出現降溫。而國慶長假期間的成交情況,預示著傳統的“金九銀十”成色不再。
在調控政策亦步亦趨、市場情緒難言樂觀的情況下,四季度的樓市走勢如何?是否還有反彈的可能?
降價效果不明顯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指出,今年國慶長假期間,一線城市在北京和深圳兩地的帶動下,新房成交4000套,同比上揚50%。“不過,這跟北京、深圳延遲網簽有關,市場并沒有出現同比過熱”。
從9個重點二線城市看,7天長假成交4193套,同比下滑幅度達41%;從2個重點三線城市看,7天長假成交116套,同比下滑近8成。
今年以來,由于金融監管政策嚴厲,房企普遍傾向于在銷售端獲得回款。據了解,在“金九銀十”的傳統營銷節點上,不少房企按照慣例推出了價格優惠措施,但效果并不明顯。
二手房方面,貝殼研究院的統計顯示,今年國慶長假期間,重點50城二手房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長8%,日均新增掛牌房源量同比小幅增長約2%,成交均價微跌0.3%。
但該機構指出,今年“十一”黃金周的二手房市場的小幅增長主要由北方城市二手房業主“以價換量”帶動,如天津、石家莊、廊坊、青島、濟南以及太原、蘭州等北方城市成交量較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這些城市的成交均價多表現為同比下跌,新增掛牌房源量多表現為同比增長,“這說明在市場調整期,業主出售房源意愿較強,通過降價來達到成交的目的”。
相比之下,深圳、東莞、佛山、廣州等珠三角城市,杭州、紹興、寧波、合肥等長三角城市以及廈門、西安等核心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均同比下降,且其中大部分城市新增掛牌房源量也同比下降。
該機構指出,“此類城市多經歷市場高熱、調控收緊進入市場下行期,二手房業主觀望情緒較濃。”
降溫的前兆
若觀察下半年以來的市場變化,不難發現降溫的勢頭早已出現。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和8月,全國商品房月度交易量連續下滑,8月的商品房銷售面積甚至低于2019年同期。
價格方面,從6月開始,7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包括新房和二手房價格)下降的城市就逐月增多。到8月,二手房價格下降的城市數量達到34個,多于上漲的城市數量27個。若未來這種勢頭得以延續,8月將被視為二手房價格的拐點。而二手房價格往往具有先導性,并對整體市場產生影響。
到今年9月,樓市成交下滑的局面仍未改變。公開數據顯示,9月一線城市商品房交易量環比降幅普遍在兩位數。其中,北京僅成交二手房12575套,同比下滑27%,環比下滑21%。
熱點二線城市中,除了南京等個案外,其余也以繼續降溫為主。據中原地產的統計,廣州、福州、南寧等城市的成交面積降幅在50%以上。受此影響,9月中旬的中秋假期期間,樓市已經出現降溫。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析師許之靜指出,調控政策的收緊,是導致市場驟然降溫的主因。一方面,全國共有11個城市建立二手房指導價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引導銀行合理發放貸款、防范利用信貸資金炒房風險的效果,并促進了部分熱點樓市的降溫。
另一方面,信貸政策的收緊也對交易端產生了實際影響。下半年以來,多個城市的按揭貸款的審核周期和放貸周期都有所延長,銀行貸款額度普遍收緊,個別銀行對二手房已停貸。這同樣影響了實際交易,尤其是大量在途交易的周期被拉長。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也指出,信貸政策的影響是導致三季度市場“斷崖式下跌”的主因。他將今年的信貸政策總結為“一季度寬松、二季度平穩、三季度收緊”。
“金九銀十”已成歷史
實際上,面對樓市的快速降溫,各級監管部門已經開始出手干預。9月29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房地產金融工作座談會,要求“金融機構要按照法治化、市場化原則,配合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
此舉被解讀為對信貸政策執行層面的糾偏,防止金融機構因大面積收緊信貸而誤傷合理需求。
此外,為穩定市場預期,已有超過10個城市出臺了“限跌令”,防止房價暴跌。
多數受訪者認為,這些措施有望延緩市場的下滑勢頭,但預期已經改變,市場出現反轉的難度仍然很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3月以來,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連續6個月下降,到8月已降至100.85的年內最低點。
據統計,今年1-9月,各級監管部門出臺房地產調控次數達到482次,多數為收緊性的措施。其中,對房住不炒、三穩(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等說法被多次提及。
許之靜指出,預計到2021年年底,調控將維持從嚴的節奏。市場退燒難免,傳統“金九銀十”特有的開盤潮、搶房潮、售罄、“秒光”等火熱場面很難再現。她表示,“金九銀十”已成為歷史,樓市調控高壓下,樓市將較長時間維持平穩態勢,買賣雙方將脫離對季節的依賴。
張大偉也認為,2021年樓市或將出現歷史最差的“金九銀十”,而且從趨勢看,如果疊加年底的慣例信貸收緊,11-12月很可能出現全國性的降價潮。
至于年末慣有的“翹尾”行情,多數受訪者認為,隨著今年首輪集中供地的部分項目率先入市,11月和12月的樓市有可能會出現小幅升溫,但整體復蘇程度有限。(張敏)